提升留守兒童學校歸屬感
時間:2022-04-28 04:10:02
導語:提升留守兒童學校歸屬感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由于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受到成長環(huán)境和自身因素的影響,學校留守兒童表現(xiàn)出學校歸屬感缺失,存在人際交往障礙,內心孤獨等問題。為了改變這種現(xiàn)狀,學校需要通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各種活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加強學生心理疏導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生活素養(yǎng),從而提升留守兒童的學校歸屬感。
關鍵詞:健康生活素養(yǎng);留守兒童;學校歸屬感
一、健康生活素養(yǎng)與學校歸屬感的涵義
健康生活素養(yǎng)是學生的一項重要的綜合素質。具體內容包括學生認識自我的優(yōu)缺點,發(fā)展自我的健康身心,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能夠結合實際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發(fā)展方向等。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生活素養(yǎng),就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健康生活素養(yǎng)意識,逐漸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1]學校歸屬感是指學生對自己所就讀的學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認同和投入。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自己作為學校一員,愿意承擔各項責任和義務,喜歡參與學校的各項活動。教師培養(yǎng)學生健康生活素養(yǎng),增強留守兒童的學校歸屬感,將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幫助學生健全人格,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疏解留守兒童心中的孤獨感和寂寞感,提升留守兒童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二、留守兒童學校歸屬感缺失的表現(xiàn)
留守兒童的學校歸屬感存在不同程度缺失,具體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缺乏對學校文化和班級文化認同。部分學生不熟悉學校的辦學歷史,不了解學校文化精神和價值觀,不清楚學校管理和班級管理的制度。對學校的管理要求是排斥,甚至對抗的態(tài)度,教育和管理他們成為廣大學校和教師的麻煩事情。二是缺乏班級集體責任感。部分學生對班級缺少責任感,不明白自己在班級中的角色和任務,不服從班委干部的管理,不愿意承擔掃除、活動排練等責任和義務,不懂得關心和幫助同學,以自我為心,學生交際能力薄弱。三是校園活動參與程度低。對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采取不關注,不參與、不支持的態(tài)度,甚至有強烈的抵觸情緒,缺乏積極參與、積極提升自我的態(tài)度和意識。面對留守兒童學校歸屬感缺失的現(xiàn)狀,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一些策略,培養(yǎng)學生健康生活素養(yǎng)。[2]
三、培養(yǎng)健康生活素養(yǎng),增強留守兒童學校歸屬感的策略
(一)加強辦學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是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所,校園文化的滲透性、潛在性、知識性、多樣性特征,能對學生的健康生活素養(yǎng)提升發(fā)揮潛移默化影響。特別是校園文化中,物質文化和各項規(guī)章制度對學生的心理、性格、行為都有深刻的影響,決定著學生的價值取向和追求。學校管理者要增強校園文化對學生的正向熏陶功能,制定以學校辦學特色為基礎,人才培養(yǎng)為目標的校園文化系統(tǒng),并在此基礎上,開展各種形式的校園文化宣傳和展示活動,幫助學生進一步增強校園文化的感染力和號召力。例如,學??梢栽谛@文化中,營造出一個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圍,讓學生了解工匠精神,學習工匠精神,在自我的學習成長中,嚴格要求自己,提升自我,不斷精益求精,為學校和班級的發(fā)展做出更大貢獻。(二)開展各種提升學校歸屬感的活動。教師讓學生參加活動是增進感情、健全學生人格的有效方式,學生可以參與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如升旗儀式、運動會、藝體節(jié)、合唱比賽、拔河比賽等。學生在活動中積極展示自我,為班級爭得榮譽,發(fā)揮作用,做出貢獻,將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學校還可以結合留守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組建各種興趣小組和社團,讓學生參與其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領導力。當學生在某一組織中承擔了任務,并通過合作成功完成了團隊的任務,會讓每個學生都有一種成就感,這種成就感也有助于學生形成一種團隊精神。(三)注重培養(yǎng)和諧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yǎng)學生健康生活素養(yǎng),增強留守兒童學校歸屬感的重要因素。教師要不斷轉變角色,將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相結合。特別是經(jīng)常與學生打交道的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要發(fā)揮擔任學生“成長導師”的作用,從思想上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心理上疏導留守兒童的不良情緒,從生活上真心關懷和幫助學生,從人生發(fā)展上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和諧的師生關系還會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由于多數(shù)學生會崇拜自己的教師,教師的一言一行會給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能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在培養(yǎng)和諧師生關系的過程中,教師要重點關心人際關系不佳,遭受同伴排斥的、有一定心理問題的學生,多利用課余時間和學生溝通交流,多在上課或者公開場合鼓勵和表揚學生,從而建立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四)關注留守兒童學生心理的需求和變化。心理研究表明,學生的行為是由動機引起的,而動機產生需要關注學生的合理需要。當學生的自我合理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產生消極懈怠、學習動機不足、活動參與積極性不高等心理問題。教師要認真調研了解留守兒童學生的心理需求,并采取積極的措施和辦法,滿足學生的合理需求,充分發(fā)揮物質獎勵和精神激勵的作用,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滿足感。同時,中學生的年齡正是處于心理急劇變化,也是最劇烈、最難以控制的時期,再加上留守兒童由于父母沒有在身邊,缺乏家庭和父母的關愛,都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學校要建立好心理咨詢室,安排好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班主任更要掌握基本的心理疏導辦法,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幫助他們改變情緒和態(tài)度,恢復心態(tài)平衡,保持心理健康。(五)發(fā)揮班集體的凝聚功能。中學生非常注重自己在班集體中的存在感,希望通過與同伴的交流和合作,得到自己班級同學的認可。這樣,他們才會覺得自己真正成為了班級的一員?,F(xiàn)實情況中,某些學生由于遭到班級同學的疏遠、排斥,從而對學校形成恐懼,繼而不去上學,甚至退學,這也是他們在學校沒有得到認同與接受的后果。因此,班主任要積極發(fā)揮班集體的凝聚作用,增強學生的歸屬感。班主任要建立一個總體目標,它是能夠反應整個班級師生共同期望,并渴望實現(xiàn)的。如運動會前幾名、成為優(yōu)秀班集體等。它能不斷的激勵學生,引導學生,讓全體學生為目標努力奮斗。為最大限度的發(fā)揮班集體的凝聚功能,班主任還要做好班級同學的角色分工,讓每一個學生都在班集體的建設中發(fā)揮作用。例如,設立班委干部輪值制度,安排小組成員辦黑板報,布置循環(huán)制清潔衛(wèi)生工作。這樣,每個學生都能發(fā)揮自己的才能,也會對學校、班級形成更深的感情。
參考文獻:
[1]韓相勤.中學生“健康生活”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研究[J].中小學教材教學.2018(10).
[2]王有鵬.培養(yǎng)健康生活核心素養(yǎng)的友誼主題教育[J].新課程研究(上旬).2017(7).
作者:黃冠 陳小琴 單位:重慶市云陽教師進修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