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農村社會道德的變遷透視論文
時間:2022-12-31 02:43:00
導語:新時期農村社會道德的變遷透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農村道德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建設和諧文明的農村社會意義重大。當前,農村社會道德變遷,以致用倫理道德作為突破口,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公平的原則,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同時也存在著道德滑坡、道德扭曲、道德畸型、道德敗壞等問題。因此,要構建新型的農村道德模式,必須準確定位,創(chuàng)設氛圍,發(fā)揮主體作用,強化保障體系。
論文關鍵詞:農村道德變遷道德運行機制
農村社會道德是隨農業(yè)生產的出現和發(fā)展而確立和發(fā)展起來的,是人類較早出現的社會道德類型。農村社會道德的特點是;農村道德與“三農”相聯系,傳統(tǒng)色彩較濃;農民素質較低,心理保守,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慢;農業(yè)生產力低下,與自然經濟聯系密切;農村的組織程度差,政府對農村道德建設關注少。農村道德沉淀的傳統(tǒng)成分多,農民社會流動慢,幾代、甚至十幾代人長期共同居住在一個村落,形成了共同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和道德規(guī)范。農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一旦形成,變化比較慢,農村社會道德具有超穩(wěn)定性。研究農村社會道德,是建設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fā)生的深刻的道德變遷需要指導,農村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體系的建設需要探索。
一、農村社會道德變遷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社會道德變遷是在全新的社會背景下進行的。隨著真理標準討論的開展,全國人民思想解放,農民開始了改革探索。工作重心的轉移,農業(yè)生產責任制的實施,市場機制的啟動,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fā)展,農民收人增加。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異軍突起,把城市文明和工業(yè)文明引人了農村,農民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職業(yè)分化和社會流動。村民自治的實施,使農民從集權政治下掙脫出來,社會主義的政治民主在農村全面推進。高考制度的恢復,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極大地提高了中青年農民的文化科技素質。精神文明建設的發(fā)展,為農村社會道德變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農村社會道德的變遷具有革命的性質。近年來農村道德變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是以自下而上為主和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的,是社會道德意識領域和活動領域道德認識、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行為全方位的變遷。
農村道德內容變遷與時俱進。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文明禮貌、助人為樂、尊老愛幼、勤儉持家、艱苦創(chuàng)業(yè)等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契約社會積極的道德被全面借鑒,時效觀念,進取精神、法制意識、競爭和協(xié)作成了農村道德變遷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的、層次較高的道德內容,如為人民服務、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等被多數農民所接受。崇尚科學文化知識,學用科學文化知識成了農民的共識。農村的道德關系由宗法的血緣關系向契約的業(yè)緣關系轉變,由“”式的集體主義向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集體主義方面轉變。
農村社會道德變遷的途徑和方法。農村社會道德變遷是以致用倫理道德的變遷為突破口的。其中經濟倫理道德和法制倫理道德變化的幅度最大。中國的改革從農村開始,農民首先否定了“左”的經濟倫理道德,如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等觀念首先被否定了,確立了與市場機制相適應的倫理道德觀念。如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公平、兼顧環(huán)境效益與社會效益的觀念日益深人人心。同時法制和德治相結合的治理模式在農村逐步確立。農村精英在農村社會道德變遷中起了示范作用,特別是農村經濟發(fā)展比較快的一些地區(qū)的農村精英的示范作用,對農村道德變遷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剜l(xiāng)知識青年對農村道德變遷起了帶頭作用,他們文化高、思想解放,把城市文明帶到農村,他們中的大多數還同時是農村致富的帶頭人,農村村干部主要由他們擔任,在農村道德變遷中起到了傳播者和引路人的作用。農村基層組織在對新的倫理道德的宣傳,村規(guī)民約的制定和實施中起了積極的組織作用。農村基層組織組織村民開展了一系列道德建設活動,如講文明禮貌、講衛(wèi)生、講政治理論等。農村基層組織在與道德相關的利益分配中堅持公正的原則,農村的家庭、鄰里和社會對農村道德變遷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農村家庭對成員有很大的道德養(yǎng)成的培育作用,農村的鄰里和社會通過輿論對農村道德有約束和監(jiān)督作用。
形成了良好的農村道德運行機制。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社會道德變遷主要是農民作為農村道德建設的主體進行道德價值判斷和選擇的結果,如時效觀念、進取精神、競爭意識等。農村道德培育方式是以養(yǎng)成的方式為主,即農民發(fā)自內心的對道德理想的真誠信仰和道德義務的自覺意識,新的道德成了人們內心的道德信念。同時,也是綜合運用教育、法律、行政、輿論等手段教育引導的結果,調動了道德建設中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的因素,堅持以自律為主和他律相結合的道德約束監(jiān)督機制。在農村,家庭有“家法”,鄰里有調整其關系的習俗,村民有村規(guī)民約,形成了農民的家庭生活、鄰里關系、村民行為規(guī)范體系,這些都對農民的生活起到了約束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道德變遷還表現出下列情形:一是道德變遷與經濟發(fā)展相聯系,經濟發(fā)展快的地區(qū)農村道德變遷的幅度大。變遷的幅度由大到小依次為東部、中部和西部;市郊、一般農村、邊遠地區(qū)。二是呈現層次性特點。各個層次都有自己的道德特色,如農村干部、回鄉(xiāng)知識青年、農民工道德進步程度高。三是呈現出全方位變化的特點,幾乎是一切道德領域都發(fā)生了變化,特別是職業(yè)道德的變化最為明顯。四是農村道德變化的總方向是現代文明,即在保留農村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的同時,實現了道德變遷的與時俱進。
二、農村社會道德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農村社會道德中存在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按
其社會危害的程度可分為四種類型。一是道德滑坡。農村中的一些人放棄了為人民服務這個我國道德的核心,弱化集體主義,張揚個人主義,淡薄“五愛”這一社會主義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不講社會公德和職業(yè)道德。二是道德扭曲。一方面表現為享受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失衡,強調享有權利比較多,而希望承擔的義務少;另一方面表現為義利關系處理失當,在義利關系上向利益傾斜,有的人甚至見利忘義。還有一些村民是非、美丑、善惡界限模糊,甚至混淆。三是道德畸型。表現為損人利己,金錢至上等,如在部分農村出現了生產和銷售迷信用品的專業(yè)戶,偷盜致富戶,通過三陪和性服務致富的等。四是道德敗壞,違法犯罪。經濟領域的坑蒙拐騙和假冒偽劣,社會生活中的腐化墮落和黃、賭、毒等。農村社會道德中存在的問題有全方位的性質,即從道德觀念到道德行為,從經濟領域到文化領域,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著。
上述道德問題,現階段主要集中在一些發(fā)達地區(qū)的農村和不發(fā)達地區(qū)的市郊。這主要是由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忽視了道德建設,以及與市場經濟相配套的法制建設滯后造成的。而在經濟比較落后的一些農村,傳統(tǒng)道德仍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農村社會道德中存在的問題其危害也具有全方位的性質,不僅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都有危害,而且對經濟活動、社會活動、文化活動都有危害。如生產銷售假冒偽劣產品,有時引發(fā)農村坑財害命的事件。
農村存在的道德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
客觀地說,我國農民科技文化水平低,自身的素質比較低,長期與自然經濟和小生產相聯系,比較保守和落后,較難實現道德變遷與時俱進。歷史地看,中國經歷的封建社會的歷史長,農村文化科技發(fā)展慢、職業(yè)分化慢、市場機制深人遲,相應地職業(yè)道德與市場機制相聯系的時效觀、競爭觀等先天不足。
從社會方面來講,政治上,一方面一些農村基層組織癱瘓,干部的號召力小,道德建設工作開展不力;另一方面是農民對“”極左產生的逆反心理一時難以消除,新的道德教育不易接受。經濟上,市場機制啟動后,法制建設相對滯后,出現了投機熱、競爭無序的現象。文化上,一些農村陳渣泛起,良秀難分、美丑界限混淆。國際上,西方文化道德觀念借助于現代化的傳播工具迅速蔓延。加上我國社會正處于全面轉型時期,經濟上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政治上由集權向民主發(fā)展,文化上由極左時期的假大空向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發(fā)展,一些農民對這種社會劇變一時難以適應。
三、農村道德模式的構建
首先,在了解和分析農村道德實際狀況的基礎上,對農村道德建設準確定位。中國農村傳統(tǒng)道德中既有民族傳統(tǒng)美德和革命傳統(tǒng)道德,也夾雜著一些消極的封建道德,如男尊女卑、三從四德等,對前者應使其升華,對后者要讓其淘汰。農村道德中還殘存了一些“左”傾思想影響的內容,如標語口號式的假大空,這些要剔除。對發(fā)達國家的社會道德要進行梳理和審視,那些對我國現階段道德建設有積極意義的要吸納,如與市場經濟相聯系的競爭觀念、時效觀念、法制觀念和進取精神等。要以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為基礎,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村道德建設。
其次,創(chuàng)造良好的農村道德建設的環(huán)境和氛圍。道德建設的關鍵是養(yǎng)成培育,就是要把先進的道德觀念變成農民內心的自我信念。加強在農村的義務教育和職業(yè)教育,普及科學技術知識,提高農民科技文化水平。堅持多予、少收和放活的政策,發(fā)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業(yè)和農村經濟的科技含量,整頓市場秩序,為農村道德建設創(chuàng)造經濟基礎。加強農村政治文明建設,推進農村基層民主,使農村形成安定團結和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采取強有力的措施,防止西方腐朽文化和道德觀念的人侵。
第三,充分發(fā)揮農民在農村道德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農民是農村社會的主體,也是農村道德建設的主體,要尊重農民對道德價值的評價和選擇,要發(fā)揮農民在道德建設中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我國農民有堅實的傳統(tǒng)美德的道德基礎,有較高的道德境界,有樸素的道德感情,有反省自律的傳統(tǒng)。我們要深人地挖掘和認真地總結。要找到農民利益與道德建設的結合點,要引導農民將“共同理想”和“基本道德規(guī)范”內化為自覺的道德信念。要充分發(fā)揮中老年農民中蘊藏的厚重的傳統(tǒng)美德在農村道德建設中的作用,引導和教育農民積極投身于農村道德建設。
第四,強化農村道德建設的保障體系。充分發(fā)揮輿論在農村道德建設中的作用。一方面發(fā)揮大眾傳播媒介的宣傳教育作用;另一方面發(fā)揮社會輿論的監(jiān)督作用?;鶎咏M織是農村道德建設的組織依托。這些組織包括黨組織、村委會、群團組織和企業(yè),這些組織通過章程、村規(guī)民約和規(guī)章制度對農民實行社會管理和道德約束,通過開展一系列的活動引導農民參與道德建設。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要體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設的要求,要有利于農村的道德建設,為農村道德建設提供正確的導向。堅持道德建設和法制建設相結合,為農村道德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支持。
第五,農村道德建設中應以致用倫理道德為突破口,如經濟、法律和環(huán)境生態(tài)方面的倫理道德。因為這些倫理道德可以融人農民的日常生活。要組織農民參加一系列活動,利用節(jié)假日、紀念日組織農民參與慶祝和紀念活動,使農民道德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加強道德教育,普及道德知識和道德規(guī)范。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堅持道德要求的先進性與廣泛性結合原則,堅持說服、引導和示范相結合的原則。通過家庭、學校、企業(yè)、大眾傳播媒介和基層組織把基本道德規(guī)范灌注到農民中去。
精品范文
10新時代的教育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