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課在小學美術教學的趣味性

時間:2022-05-08 09:26:58

導語:國畫課在小學美術教學的趣味性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畫課在小學美術教學的趣味性

內(nèi)容摘要:中國畫教學是美術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形式之一,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美術教師在課程中更重要的角色是引導者——提升學生對美術課程的喜愛和興趣、點燃學生熱愛藝術的火苗。文章認為,課堂教學所具有的趣味性是促進中國畫課堂教學取得成功的極為重要的途徑之一,因此,在中國畫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使之多樣化、趣味化,讓學生愛上課堂、充滿期待,攜手學生共同創(chuàng)造生動、活潑、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育;國畫課;趣味性教學

所謂趣味性就是某件事或是某件物能夠使人感到有趣、愉快,從而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讓人對事物產(chǎn)生興趣。趣味性教學是指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運用生動有趣的語言,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與學生互動,使課堂具有感染力,從而讓學生在課堂上保持積極性,使學生對課程產(chǎn)生持久的興趣,最終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而得到各方面能力、情感的升華。好的教學往往不是教師所講的內(nèi)容有多深入,而是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對于課堂中學的知識能有效把握,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產(chǎn)生愉悅感,這兩點則需要課堂環(huán)節(jié)的趣味進行調(diào)節(jié)。在小學階段,美術課程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小學階段的美術與生活聯(lián)系較為緊密,教材中的內(nèi)容取材廣泛,大多從師生身邊的環(huán)境出發(fā),以提升學生的興趣為主要目標,逐步讓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yǎng),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小學美術教學相對于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應試的課程更具有靈活性,這也使趣味性教學能夠更好地實施。小學階段的絕大多數(shù)學生對美術課程持較為積極的態(tài)度,美術課程內(nèi)容的豐富多樣能夠展示五彩斑斕的藝術世界,對小學階段學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美術教師要抓住這一優(yōu)勢,并結合課堂情況制定合適的教學方案,實施趣味性教學。

一、小學國畫課的趣味性教學存在問題分析

中國畫作為中華藝術的瑰寶,不僅具有藝術性,還蘊含著深刻的歷史意義。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提高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進而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但如今在中國畫教學中,仍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教學模式

傳統(tǒng)的刻板教學在當前課堂仍見身影,雖然現(xiàn)在強調(diào)趣味性教學,但是,一些教師難以將課堂的有趣氛圍和學生高效的學習進行有效結合。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興趣的關鍵時期,但在傳統(tǒng)美術教學中,中國畫的課程內(nèi)容無非是講技法、臨畫作,這樣的教學模式雖然能讓學生快速掌握基礎知識,卻忽視了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趣味性。長此以往,會造成學生對中國畫興趣的減少和喪失[1]。中國畫涵蓋的不僅是一畫種,更是一門學問,在相關教學中,傳統(tǒng)文化與精神培養(yǎng)也必不可少。如今,大多數(shù)的課堂講授偏重中國畫技法教學,較為枯燥,在教學上缺少創(chuàng)新與突破,不利于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

(二)教材運用

教師能把教材成功地運用到教學中至關重要,部分教師對美術教材的運用不到位,固有的教材內(nèi)容得不到對應的拓展。中國畫蘊含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單純地傳授知識點對還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很難引起他們的興趣,久而久之會產(chǎn)生無聊、懈怠的心理。這些問題對美術教師運用教材的靈活性提出了要求。小學生對圖片的敏感程度較高,針對課上練習,教師若給學生提供的延展性資料較少,容易導致學生所交作業(yè)不夠豐富多樣,作品不具有趣味性。

(三)師資力量

目前,很多地區(qū)小學的美術師資并不充裕,編制內(nèi)的小學美術教師較少。而美術學科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一名合格的美術教師不僅要在專業(yè)上過硬,還要熟知教育理論、歷史、哲學、文學等相關知識,因此綜合能力十分重要,需成為“一專多能”??傊?,隨著新課程改革和國家對于素質(zhì)教育的不斷深化,美術教育工作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美術教師也在課堂上展開較為活躍的教學活動,但是,仍有部分教師還停留在看圖片以及口頭描述上,忽視了課前準備材料、課后作業(yè)、教學評價等環(huán)節(jié)。在中國畫課程中,既要求學生有耐性、保持情緒穩(wěn)定,還要產(chǎn)生對中國畫的興趣,無疑增加了教師上課的難度,如何讓學生在學習中國畫技法和文化內(nèi)涵的基礎上,提高課堂趣味性,進而提升學生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值得教師深入研究。

二、小學國畫課趣味性教學的重要性

(一)符合時展需要

素質(zhì)教育理念的提出促使小學美術課堂不斷創(chuàng)新,中國畫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提升少不了趣味性教學的實施。當今社會信息化迅速發(fā)展,各種各樣的圖片充斥著人們的視野。中國畫作為中華藝術的瑰寶,歷經(jīng)時展而愈加豐富,無論是在設計包裝還是廣告動畫中,受中國畫影響的國風元素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愛,中國畫在傳承上也理應更加受到人們的珍惜與重視。因此,在小學階段,讓學生在歡樂中學習中國畫,對中國畫的傳承以及時代文化的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

(二)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趣味性教學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每個孩子都充滿想象力,對圖像的認知非常敏感。一些學生對美術學習不積極的現(xiàn)象,多數(shù)是因為教師的教學方法不夠生動有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課堂氛圍的引導十分重要,需要把學生的興趣點與所講內(nèi)容進行結合,趣味性的教學就能夠將所學知識自然地融入,讓學生不由自主地學習。課堂教學豐富有趣以及創(chuàng)設輕松的課堂氛圍是學生在課堂上產(chǎn)生愉悅的主要條件,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讓學生產(chǎn)生興奮,釋放他們的天性,能夠更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如今,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播放經(jīng)典的中國畫作品,增加對經(jīng)典優(yōu)秀作品的介紹,學生在風格多樣的作品中探尋中國畫的妙趣,從而在自己繪制作品的過程中進行思維的轉化,畫出具有個性的中國畫,漸漸地從中得到樂趣,促進各方面學習能力的提升。

(三)推動傳統(tǒng)文化傳播

中國畫蘊藏著深厚的中國文化,趣味性的中國畫教學能提升學生對中國畫的喜愛程度。教師除了教授學生專業(yè)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中國繪畫的歷史淵源和發(fā)展歷程,學習其中蘊含的文化,在學習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與民族自豪感。中國畫作為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材料、技法、思想等方面都有很強的民族特色,例如:在學生初學中國畫課程時,教師可以從工具的使用——筆、墨、紙、硯開始講起,這些用具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教師通過典故或者傳說的講授來吸引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對中國的歷史進行深入的了解,同時,在故事中學習更能加深學生對于知識點的記憶。在技法方面,墨的干、濕、濃、淡營造出的美感、展現(xiàn)出的無窮變化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教師通過一些趣味性教學,讓學生“玩墨”,在自由的課堂中,潛移默化地將知識傳遞給學生。知識與思想的不斷豐富,才能促進作品格調(diào)的升華。在教學生花鳥畫的時候,可以從動植物的寓意講起。花卉和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有一定的情感連接,比如,中國的國花是牡丹花,“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從唐朝開始,牡丹更是被賦予一種“盛世”的象征。如今,牡丹更是象征著吉祥如意、繁榮昌盛,具有高貴典雅的氣質(zhì)。在歷史上,牡丹不僅是百花之王,還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和信息。這樣講解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經(jīng)過長期的耳濡目染,還能夠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精神與愛國熱情。

(四)促進師生關系融洽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這種情況下,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都是僵化的,師生之間只是教和學的關系,課堂氛圍自然不活躍。雖然一直強調(diào)課堂要以學生為中心,構建趣味性課堂,但是這種現(xiàn)象都未得到較好的改善。美術課堂是一個開放性的課堂,在教師與學生的不斷良性互動中才能夠獲得風格不同的思維,從而提升課堂氛圍的活躍度,師生關系才能更加緊密。在趣味性教學中,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滿足感與激情,師生能夠有效互動,是增進學生與教師情感的一個重要方法。

三、小學國畫課中趣味性教學策略

(一)通過中國畫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增加趣味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動植物素材是極為感興趣的。在寫意水墨畫中,花鳥的類型多種多樣,很多經(jīng)典的作品構思巧妙,充滿靈氣與趣味。如齊白石的作品看起來較為簡單、有趣并易懂,較為親民。人們從中就可以看到一草一蟲一世界的趣味人生,尤其是蝦為主題的作品可謂是獨步畫壇,其中最經(jīng)典的作品之一《群蝦圖》可以說是妙趣橫生。作者用淡墨著筆,所畫出的蝦具有晶瑩剔透之感,濃墨點睛。雖用筆簡練,但是所畫筆筆到位,表現(xiàn)出來的蝦形態(tài)各異、排列疏密有致,蝦的須細而有力,為整幅畫面增添了幾分靈動,極具趣味性[2]。繪畫不是再現(xiàn)美,而是為了創(chuàng)造美,對中國畫來說同樣如此。例如,大多數(shù)人對老鼠這個形象并沒有好感,但在繪畫中并非如此,齊白石的另一作品《小老鼠上燈臺》中卻將老鼠描繪得十分生動、可愛,畫面充滿了童趣。小老鼠兩只前爪蹬上燭臺,兩眼向上望著燃燒的紅燭,將其躍躍欲試偷油吃的動勢巧妙地表現(xiàn)出來,造型簡潔大方、生動有趣,畫面稚拙中充滿了孩子般的天真。作者把當時生活中的場景融入中國畫,極具生活氣息與趣味性,也能促進欣賞者對所處環(huán)境的觀察,更好地發(fā)掘繪畫素材。豐子愷作為我國現(xiàn)代美術教育家、漫畫家,所繪制的兒童漫畫不僅蘊含一定的哲理性,還具有趣味性,繪畫題材大多以兒童為主,運用中國畫的形式來表達,并將詩詞入畫,一幅畫就是一個故事。《東風浩蕩扶搖直上》這幅漫畫中,三個小孩在草坪上開心地放風箏,寓意著少年人像風箏一樣,借助風力蒸蒸日上,成為國家棟梁之材。寥寥數(shù)筆,快樂的氛圍躍然紙上。在配色上也較為清新、活潑,使畫面充滿朝氣。畫面效果令人愉悅,具有獨特的韻味,這也是豐子愷中國畫漫畫的一個特點。豐子愷的作品生活化氣息濃厚,并將其簡化加工,能給人帶來一種溫情。如今,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的傳播,更多的現(xiàn)代中國畫出現(xiàn)在我們的視野當中,所畫的題材也越來越豐富,其中有很多趣味性中國畫對于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對中國畫的喜愛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教師可以對教材進行適當?shù)恼吓c拓展,讓學生多角度了解中國畫這一繪畫門類,在中國畫所畫的范圍內(nèi)讓學生感受到繪畫的自由,循序漸進地讓學生了解到中國畫的真正內(nèi)涵。

(二)通過中國畫內(nèi)容的拓展增強教學趣味性

小學是培養(yǎng)學生繪畫意識的主要階段,尤其低年級的學生可能還不了解什么是中國畫,小學生的中國畫講授必須創(chuàng)設趣味性的教學環(huán)境,這樣才能保持持久的興趣。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講授創(chuàng)意性的中國畫,激發(fā)他們對于中國畫的興趣;對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就要在繪畫的基礎上讓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yǎng),在中國畫中體驗學習的樂趣,提高審美。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研究教材、更新教學方式。1.中國畫與詩詞結合“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蘇東坡對王維詩與畫的評價,詩畫結合能夠更好地將觀者帶入作者的情感之中。好的中國畫作品要有詩意,在教學過程中,一味地講技巧、論表達、談意境較為抽象,但將中國畫與詩詞結合起來,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詩詞內(nèi)容的理解,宣揚國學,更能促進學生對于中國畫的熱愛。在一年級下冊(人教版)楊萬里的《小池》一詩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边@首詩較為明確地描述了夏天池塘里的一景,在講授過程中,教師通過提取荷花、蜻蜓等意象,帶領學生解讀其中的含義,再讓學生自己想象,體會其中寓意,最終再講授技法、加以引導,讓學生用中國畫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以這種形式的教學展現(xiàn)出來的作業(yè)將是豐富多樣的,不會千篇一律。2.中國畫與樂曲結合藝術是相通的,中國畫和音樂也可以做到一定的結合。在這里可以談到一個詞——韻律。韻律是形容音樂的,在一首樂曲或是詩歌中有激昂也有和緩,講究字的搭配和音調(diào)的和諧。在中國畫中,同樣講究畫面的韻律,教師在課堂的講授過程中就可以進行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的結合,因為音樂不只是一種旋律,還能使聽者產(chǎn)生共鳴,這樣的結合可以說是大膽及有趣的。不同類型的音樂會給人不一樣的感受,比如,在講授要畫的內(nèi)容前,教師可以播放契合本堂課主題的音樂,讓學生靜下心去感受其中的韻律與魅力,之后讓學生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再對其進行一定的解讀,引導學生找到正確思路,最后通過技法的學習與訓練,讓學生畫出不同感覺的中國畫[3]。以趣味教學為起點,也以趣味教學為終點,這樣過程中的學習與繪畫才會更有樂趣,繪畫才會更加飽含情感。3.中國畫與故事結合一些中國畫是有故事性的,有故事的中國畫能讓人細細品味,點滴的細節(jié)都會流露出畫面要表達的情感。比如《洛神賦圖》這幅作品以長卷連環(huán)畫的形式,表現(xiàn)的是曹植偶遇洛水女神的場景,細致地描繪了曹植對洛神的愛慕?,F(xiàn)在越來越多中國畫繪本的出現(xiàn),將一幅中國畫中的內(nèi)容以故事的形式進行講解,充分調(diào)動孩子對于中國畫的喜愛,圖與書結合顯得更加直觀。圖畫與故事結合要符合每個年級段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接受能力,不同年級段要有不同的故事題材,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所喜愛的類型進行校本教材編撰,使中國畫形成獨具特色的教學風格。故事的設計不需要天馬行空,貼近生活反而更能讓學生有所感觸。故事需要有足夠的畫面感,故事所涉及的內(nèi)容要盡量符合不同年級段學生的認知范疇,不宜過難。例如,在故事的選材上,我們可以根據(jù)一些流傳度廣的故事以及寓言、童話故事進行編排,以《丑小鴨》這個故事為例,教師在講述的過程中,可以多對丑小鴨以及身邊的環(huán)境做一定的描述,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逐漸讓他們在大腦中形成對應的形象與畫面,對接下來的繪制有極大的幫助。類似的故事題材還有《小蝌蚪找媽媽》《猴子撈月》《老虎學藝》《鯉魚躍龍門》等,一系列故事都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想象、去創(chuàng)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保持孩子內(nèi)心的純真,促進學生形成創(chuàng)意性思維。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對事物的基礎認知逐漸形成,美術教學的趣味性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進行不斷滲透,以此提升其綜合素養(yǎng),塑造獨特的個性。所以趣味性教學在小學中國畫課堂中的作用不可小覷,當然,對于其他課程的教學也具有重要意義。針對中國畫課程的講授,教師應該在不同教學內(nèi)容上采用最為適合本堂課的趣味教學模式,以此將中國畫更好地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王蓉.趣味性教學模式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20(13):166-167.

[2]石瑋.趣味韻之中國畫——淺談小學美術中國畫教學[J].才智,2019(29):161.

[3]楊有麗.趣味中國畫教學方法研究[J].科幻畫報,2020(7):257.

作者:李舒君 田浩 單位:天津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