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時空實踐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5 02:21:00

導語:客觀時空實踐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客觀時空實踐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客觀時空實踐時空技術規(guī)訓

[論文摘要]天經地義的客觀時空本身并不客觀,其客觀性是由生活實踐一步步內在建構的,文章從實踐發(fā)展的要求,時空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的規(guī)訓系統(tǒng)揭示客觀時空取得統(tǒng)治地位的全過程,試圖為重新理解時空問題打開新的理論視界。

一種外在化的具有公共效準的客觀時空的觀念,確實已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成為普遍的共識。但若回顧時空的歷史,我們卻不難發(fā)現(xiàn),這種客觀的時空本身并不客觀,相反其客觀性本身卻是由生活實踐一步步內在規(guī)定的,是一種被建構生成出來的“客觀性”。因此在這里,我們從實踐發(fā)展的要求,時空技術的進步以及社會的“規(guī)訓”這三個方面系統(tǒng)揭示這一客觀時空形成的社會實踐基礎,揭示其客觀性背后的生活實踐真義,這對我們更新傳統(tǒng)的時空觀念,為從實踐哲學維度重新認識時空的本質,均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一、實踐發(fā)展的要求

在原初的時空中,時空與實踐是合而為一的,因此時空皆可直接用實踐來表示。用實踐表示時間,如“掌燈時分”、“一頓飯工夫”、“一袋煙工夫”,就是如此。像蒙古族人表示短暫的時間單位就直接源于其生活方式,如“安裝蒙古包的時間(1小時多),備馬鞍的時間(2~4分鐘),擠羊奶的時間(約10分鐘),一袋煙的工夫(5分鐘左右),一頓茶的工夫(約30分鐘),等等”。同樣空間用實踐來表示具體體現(xiàn)在空間的尺寸是由行動主體自身攜帶的,因此最初的長度單位是以人體的某部分的長度作為標準的,如手指的寬度,腳的長度,手腕的周長等。“比如我國古老的針灸術中,一直到今天還保留著這種度量的習慣。針灸醫(yī)師就以食指的第二指節(jié)的寬度作為1寸,以食指和中指的第二指節(jié)寬度之和作為2寸,以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的第二指節(jié)寬度之和作為3寸?!边@種時空表示方式雖籠統(tǒng),欠精確,但在生活實踐中卻是十分有效的,不過其弊則在于受生產生活方式和地域環(huán)境的限制較明顯。因此為克服地域及生活的差異,一種外在化的具有公共效準的客觀時空觀念的產生,就成了生活實踐自身發(fā)展的內在要求。

從歷史情形來看,這種可測度的具有公共效準的客觀時空的誕生,確實經歷了一個從不客觀到客觀、從局域性到普適性的發(fā)展過程。

在最初的時間測定中,先民們先把時間分為白天、黑夜兩部分再進行具體的細分,由于晝夜在不同的季節(jié)長短不一樣,據(jù)此劃分出來的時間間隔也是不相等的,這種計時方法被稱之為不等時計時法。如我國的敲梆報時,把夜間分為五更五點,即一夜五更,每更五點,顯然更與點的時間間隔在不同季節(jié)是不同的。古代埃及把一天的時間分為白天12小時,夜晚12小時,也屬不等時計時法。因此,古埃及的漏壺在不同的季節(jié)必須取不同高度的流水量。這種計時方法傳人歐洲,一直使用到公元十四世紀。從不等時計時法到等時計時法,固然需要計時技術的進步,但是人類的生產生活實踐才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這是因為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粗糙的自然生產中,把時間視為間隔相等的等時計時法并無必要,只有當生產規(guī)模擴大,分工和交換進一步發(fā)展,當每一時刻都被有效地利用,不管白天抑或黑夜,時間和勞動成果都會出現(xiàn)某種一一對應關系時,這時一種絕對平均化、精密化的時間要求才會提上日程,并最終規(guī)定我們的社會生產生活。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就曾精辟地指出:“工場手工業(yè)總機構是以一定的勞動時間內取得一定的結果為前提的。只有在這個前提下,互相補充的各個勞動過程才能不間斷地、同時地、空間上并存地進行下去……在一定勞動時間內提供一定量的產品,成了生產過程本身的技術規(guī)律?!币虼?,具有等時性的客觀時間的形成乃是社會實踐的產物,社會實踐本身提出了時間精密化的內在要求,而且這種精密化隨實踐的發(fā)展而日趨完善。如機械鐘最初的刻度只有時針,分鐘的精度都很難保證。而今天運用“核共振吸收”方法可測出10~14秒的時間誤差。不僅如此,社會實踐還超越了地域的局限使統(tǒng)一的時間標準成為可能。試想如果沒有全球化,沒有國際交流,把格林威治的時間確立為世界時,把全球劃分為24區(qū)時還有無必要,因此全球化和國際交流才是具有普適性和統(tǒng)一性的時間的真正締造者。也正基于客觀時間為實踐所決定,所以隨實踐的發(fā)展,時間總是表現(xiàn)為愈來愈客觀化的進程,對此牛頓的解釋是真正絕對的客觀時間只是數(shù)學意義上的時間,與我們無關的純粹存在,而我們的解釋是客觀時間只是實踐所化的時間,因而實踐永遠創(chuàng)造出新的時間客觀性。

與時間類似,空間的客觀性也是應實踐發(fā)展而形成。世界各國因政治和經濟上的原因都有一個統(tǒng)一計量長度的問題。從政治上來說主要是稅收的需要。正如鮑曼指出的:“當權者想千篇一律地對待更眾多的臣民,向他們強行征收‘同樣’的苛捐雜稅時,總是會困難重重。這樣,就必須想方設法避免和消除多樣性和偶然性所帶來的沖擊。辦法就在于強行實施標準的和有約束力的距離測量——無論是表面還是體積——而同時禁止其他一切地方性、團體或個人性的操作?!碑斎幌鄬τ诮洕蛩貋碚f,政治因素永遠都是輔助性的、次要的,畢竟商品和市場交換本身就需要公正合理、統(tǒng)一的計量尺度。最初這種尺度的統(tǒng)一只限于統(tǒng)一國內的地區(qū)差異,像法國18世紀統(tǒng)一度量衡工作有一段記載:“1米在巴黎是102厘米。馬賽98厘米,利爾102厘米,波爾多96厘米?!倍猿霈F(xiàn)這種地區(qū)差異,表明其經濟生活仍然是狹隘的地域性的。因此隨著經濟交往的擴大尤其是經濟的全球化必然會導致全球性的統(tǒng)一的空間計量尺度的產生。事實上也是如此,以“米”為例,早在1889年設在巴黎的國際計量局就統(tǒng)一了“米”的標準。正由于客觀的空間尺度是源于實踐的要求,因而實踐愈發(fā)展,空間與時間一樣,其“客觀性”和精密化亦進一步增強。就此,英國物理學家里德雷便指出:“米的定義隨技術和理論的進步而改變。鉑銥合金棒是1889年開始使用的標準;86Kr的譜線定義是1960年通過的。1983年,國際計量大會通過了米的新定義:‘米的長度等于在真空中的平面電磁波在1/299792458秒內所經過的距離’。這個以物理學常數(shù)(光速)為標準的定義,更好地滿足了理論和實際的需要?!表殢娬{的是,里德雷的這段話不僅一般性地詮釋了空間的客觀化以實踐的發(fā)展為基礎,而且這段話還涉及到了客觀時空得以強化的另一個重要維度——時空技術的進步。

二、時空技術的進步

在時空客觀化的過程中,時空技術本身助長了這一趨勢。最早的空間測繪技術,無疑是以尺子和圓規(guī)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正是尺子和圓規(guī)的使用,即如俗話說的“沒有規(guī)矩無以成方圓”,人們形成了方圓的概念,并進而產生了研究空間形式的幾何學的萌芽。不過尺子和圓規(guī)對世界的客觀化,還只能在有限的范圍內成立,而對于整個世界來說,標出每一個地方的精確位置是不可能的,沒有這樣的技術手段。因此對于我們觀察不到的地球上遙遠的事物來說,像太陽、月亮和布滿星辰的天空,人們認為那是天國,是神居住的地方,這就仍然給信仰留出了地盤。在這種情況下,純粹的客觀空間的觀念顯然還不占有統(tǒng)治地位,世界仍然是一半主觀、一半客觀的,即近處的是客觀的,遠處的是主觀的、神靈的。因此,當望遠鏡在17世紀初被發(fā)明時,尤其是當早期發(fā)明者之一的伽利略把它對準遙遠的星空時,這一技術本身一方面加速了把世界作為純粹客觀化的空間來理解的進程;但另一方面又引起了傳統(tǒng)信仰者的敵意?!耙恍┤司芙^相信他們的眼睛,并且斷言,雖然用望遠鏡看地上的物體是很好的,但當它指向天體時,就變成虛妄和幻覺了。另一些人拒絕用望遠鏡看東西”。牧師們開始斥責伽利略和他的方法,神父卡西尼說:“你伽利略這個人,為什么要堅持凝視天國?”但天國轉化為世俗的進程卻是不可逆轉的,望遠鏡以及顯微鏡的應用,使神話、傳說和宗教的世界在真實的世界面前遁形了。在望遠鏡的基礎上又很快發(fā)明出了經緯儀。經緯儀是望遠鏡的機械裝置,作為測量和土木工程的基本儀器,把它水平架設在三腳架上,可以量度水平和垂直的角度。瞄準線交叉時,可將非平面的表面轉繪于精準描制的網(wǎng)格上。經緯儀的發(fā)明大大簡化了繪制各類地圖、圖形的測量和運算過程,使可測度的空間觀念更加深入人心。與此同時,另一種測度空間距離的儀器——游標也被發(fā)明了。游標(Vernier,原為法國發(fā)明者的名字)作為一種儀器,相當于鐘表的秒針,可附加到較大的儀器上,提供較精確的距離分劃讀數(shù)。望遠鏡、顯微鏡、經緯儀、游標等儀器的發(fā)明,無疑豐富了可測度的空間觀念,使一種單質的取締自然形狀的客觀空間觀念,在測量中被真正建立,并在生活中取得了優(yōu)勢地位。

同樣,時間的客觀化也與時間測度技術——鐘表的改進密切相關。最早的鐘表是利用日影計時的日晷,但是由于日影在不同的季節(jié)中長度不太一樣,這樣劃分出來的時間間隔顯然是不均等的,具有一定的伸縮性,因此日晷只能是一種最粗糙的鐘,畢竟真正的鐘應該是等周期運動的東西,愛因斯坦關于時鐘就下過這樣的定義:“時鐘是這樣的一種東西,它自由地、相繼地經歷一系列(實際上)相等的事件(周期)。它所經歷過的同樣的數(shù)目(鐘時間)用來作為時間的量度?!奔热蝗贞杏捎谄洳痪叩葧r性與真正的鐘差距甚遠,而且它只能用于白天不能用于無陽光的晚上,它便注定被一種全天候的計時更均勻的鐘所取代。這種按等時計時法發(fā)展起來的古老的鐘包括水鐘、燈鐘、火鐘、沙漏等,最常見的是水鐘(又稱水漏)和沙漏。水鐘是以容器下面的小孔中流出的水來計算時間,但水的流速受水壓、水的清濁的影響較明顯,其計時的等時性很難保證,而且水鐘在冬天水結冰時也就派不上用場。為克服水鐘的上述缺陷,沙漏問世了,它是通過沙粒的緩慢下沉來計量時間的長度的,但沙漏的最大麻煩是須防潮。到了十四世紀,出現(xiàn)了重力鐘,這是第一種近代意義的機械時鐘。這種鐘是通過一個空氣制動器使一個重錘慢慢下落,再通過機械活動傳動形成自身的周期運轉來計量時間,這種鐘比沙漏更精確,重錘落下的時間間隔也長得多。但它有一個缺點,就是當重錘落下后,還需要一個操作使重錘升上去,而重錘升上去的過程,鐘是不走的。以后的機械鐘基本朝兩個方向努力。一個方向是計時更精確。而這得益于伽利略單擺的等時性原理的發(fā)現(xiàn),惠更斯據(jù)此在1659年制造出了第一臺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擺鐘?!半S著單擺被用于時鐘,時鐘的精度越來越高,到了17世紀中葉,時鐘的最小誤差已由每天15分鐘,減少到10秒鐘?!绷硪粋€方向是與天象運動同步。這體現(xiàn)在鐘表采取圓形的走針顯示系統(tǒng)。走針沿圓形轉動,乃是模擬天體運行軌跡的結果,其便利在于使精密的機械時間與調整晝夜的自然時間有機地結合起來,時針走的兩圈不僅代表時間間隔24小時,同時也代表一晝夜,也就是說時間的標度既是時間間隔的標度,也是晝夜早晚的標度。時間與天象的結合,使時間不僅精密化,而且也因其能指導作息,也生活化了。這兩個方向的努力,使由鐘表支撐的可測度時間完全從自然時間中獨立出來。從此,鐘表顯示的時間不僅是均勻流逝的,而且同時也代表了大地上日升日落的晝夜變化。尤其是后一方面,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關于時間的思考方式:我們不再依賴天象的變化,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樣來安排生活,而是僅憑鐘表就可以判斷早晚,并確定相應的生活節(jié)奏。在這里鐘表顯示的時間已經完全脫離自然時間的束縛,成為獨立的實體,而時間的獨立、時間的客體化又促成了世界的客體化,人們甚至認為宇宙不過是一個上緊發(fā)條的大鐘,其運行秩序是與人無關的永恒持續(xù)的,所以曼福德就說:“機械鐘把時間從人類活動中分離出來,幫助人類建立了獨立的科學世界的信念”。

時空技術的發(fā)展的確強化了可測度的客觀時空觀念。但須強調的是,在技術的強化作用的背后,實質上仍然是實踐在起著基礎作用,測度時空的尺子和鐘表,是從屬于社會實踐的大尺度和大鐘表的。這不僅在于時空技術是一定實踐條件下的產物,更在于時空技術本身不過是一種實踐約定的測度方式。我們完全可以設想,任何一個剛性不變的物體都可以充當尺子,任何一臺勻速轉動的機器或生產流水線都可視為走時準確的鐘表,如果實踐本身尤其是近代工業(yè)革命以來的機械化生產中,不蘊涵著一種時空精密化的內在要求,不與時空具有同質的關系,那么時空技術的發(fā)展是如何可能呢?所以在這一意義上我們才能真正理解赫胥黎的話:“瓦特和史蒂文生發(fā)明鐵路機車,成為時間的發(fā)明者?!比⑸鐣摹耙?guī)訓”

在探討具有公共效準的客觀時空為實踐所需而產生,隨時空技術的發(fā)展而得到強化之后,我們認為最終確立客觀時空在社會生活中占有絕對統(tǒng)治地位的,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社會對我們身體和活動的長期整合和“規(guī)訓”(??抡Z)。

這種整合和“規(guī)訓”或者更通俗地說,紀律約束或訓練機制,廣泛出現(xiàn)在學校、工廠、軍隊、醫(yī)院、監(jiān)獄里,它既體現(xiàn)了社會對其成員的有效控制,又能使這種控制以分工的形式整合成某種現(xiàn)實的力量,但說到底“規(guī)訓”或紀律從始至終都貫穿著一種使時空內化到我們的活動和肉體中,從而有效利用時空的藝術:

一是規(guī)訓中的時空分割。規(guī)訓是對其成員的紀律控制,因此它需要一種空間的分配,尤其需要一個與眾不同的自我封閉的場所。這源于封閉的場所才能分解龐雜多變的因素,能對流動、混亂、模糊不明的東西加以駕馭和清理,所以規(guī)訓在一定程度上使學校、兵營、工廠、醫(yī)院堡壘化了,成了貫徹紀律執(zhí)行的保護區(qū)。在學校尤其是大學、中學,“它們逐漸采用了修道院的模式,寄宿制變成了即使不是最普遍的也是最完美的教育制度”。隨著工廠的發(fā)展,也形成了大面積的單純而明確的工業(yè)空間。“工廠明顯地類似于修道院、要塞和城堡。警衛(wèi)人員‘只在工人返回工廠時,在宣告工作重新開始的鐘聲響了以后才打開大門’。一刻鐘之后,任何人不得進入。白天結束時,車間領班把鑰匙交回給工廠的瑞士衛(wèi)兵,后者才打開大門(Amboise,國家檔案,12,1301)。其目的在于……保護生產工具和資料,駕馭勞動力。”紀律控制除了空間的分配還有時間的切割。一種統(tǒng)一的步驟,統(tǒng)一的節(jié)奏,是社會秩序和規(guī)范化形成的重要保障,而這就涉及到了對時間的精細劃分。這種精細劃分一開始出現(xiàn)在宗教活動儀式中對節(jié)奏和有規(guī)律活動的自覺控制,后來又被軍隊訓練廣泛采用,最后擴散到學校、工廠及各級各類教育培訓體制中。??略凇兑?guī)訓與懲罰》中形象地列舉了早期學校教育和工廠的時間管理:“在19世紀初,有人建議‘互教學?!?Ecolesmutuenes)使用下列時間表:8:45班長進入,8:52,班長會,8:56,學生進入和禱告,9:00,學生就坐,9:04,聽寫第一塊石塊,9:08,聽寫結束,9:12,聽寫第二塊石塊,等等(Tronchot221)。工薪階級的逐漸擴大伴隨著對時間更細致的劃分:‘鐘聲響后,若工人遲到超過一刻鐘……’(Amboi-8e,第2條);‘上班時,若請假超過五分鐘……’;‘凡不準時工作者……’(Oppenheim,第7~8條)。與此同時,人們還設法確保時間使用的質量,如不斷的監(jiān)督,監(jiān)工的鞭策,消除一切干擾。其目的在于造成一段充分利用的時間?!睍r空的分割一開始是有形、具體的,后來則無形、抽象化了。它由具體的單元、位置、座次、節(jié)奏、進程、步驟等等的區(qū)分,逐漸演化為層級、品類、科目、計劃表、進度表、議程表等抽象的時空分類形式,以至于最后一切都秩序化、條理化、邏輯化了,時空無處不在。而且時空本身也互相滲透在一起。如計劃表既是空間的規(guī)定,又是時間的規(guī)定??颇糠诸惣扔袝r間的分類,如歷史學、考古學、未來學,又有空間的分類,如物理、地理、生物,也有二者的融合的更細的分類。如中國歷史、古生物學等等。種種或具體或抽象的分類,使社會的控制或規(guī)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體系,由此一種外在化的獨立的時空觀念也就通過規(guī)訓在社會中趨于強勢。但是社會的控制或規(guī)訓不僅是消極的、封閉式的靜態(tài)的分割,更重要的還是以此為基礎對人們的活動、行為、生產方式形成新的組合,凝結成某種現(xiàn)實的整體的力量,而這就涉及到了時空的整合。

二是規(guī)訓中的時空整合。規(guī)訓中的時空整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實際運用型的時空整合;一種是訓練機制下的時空整合。前者是由生產機制和職業(yè)功能現(xiàn)實形成的時空組合,這尤其以工業(yè)生產機制為典型。在工廠里,統(tǒng)一的生產流程被劃分為若干相對隔離的單元,單元與單元之間構成了協(xié)作與分工的關系。這種協(xié)作與分工,既是時空的分割,更是時空的組合,或者說分割是為整合作準備的。一方面,分工導致了時空的相對隔離,空間被分為不同的車間、部門、位置,時間被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工序和操作過程,在這里整個生產進程似乎被肢解、片斷化了。但這僅是表面現(xiàn)象。因為另一方面,這種相對隔離,有利于在一個新的平臺上更好地組織起來。這不僅在于能形成分工的優(yōu)勢,畢竟就一般意義而言,“勞動越分得細,越是分給不同的局部工人去完成,就必然進行得越快、越好,時間和勞動的損失就越少”。而且也有利于實施控制。例如:“杜桑·巴雷(ToussaintBarre)于1791年建成的最大廠房有110米長,是一座三層樓。第一層主要用于刻板印刷。整個車間分兩行排列著132個工作臺,有88個窗戶。每個工作臺有一名印刷工和一名調制和涂抹顏料的助手。共有264個人……在車間的中央通道尋視,既可以看到全局,又可以監(jiān)督每一個人,可以看到工人的出勤和表現(xiàn)以及工作質量,可以對工人進行比較,根據(jù)其技能和速度加以分類,可以監(jiān)督生產過程的各個階段。這些系列化因素構成了一個固定的網(wǎng)格,從而消除了混亂。”豪無疑問,時空的既分化又整合,其直接的目的是在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上加強控制和監(jiān)督。但另一方面這種生產中的時空分割和整合,通過機器的運轉節(jié)奏,逐漸內化到從屬于這一生產機制下的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和活動中。于是我們的身體活動內在地具有了一種時空特性,它具體表現(xiàn)為節(jié)奏的掌握、操作的輻度、身體的姿態(tài)和四肢的靈敏性,雖然這種時空特性只是為配合一定類型的生產下意識地形成的,但它的出現(xiàn)畢竟表明我們的身體和活動是受一種外在的客觀的時空節(jié)律支配的,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我們對時空客觀性的切身體認。

與之相比,訓練機制下的時空整合,則有意識地在訓練中對我們的身體和活動進行時空的分割和整合,即把有機的身體活動進行時間上和空間上的細致分解,然后再通過訓練把這些不同的姿勢、步驟、片斷組合起來,形成身體的新機制。由于這種分割和整合不受具體的物質生產條件的限制,與實際運用型的時空整合相比。它對我們身體和活動的時空塑形便更具有廣泛性,其典型表現(xiàn)便是學校和軍隊的訓練機制。學校的訓練機制是為進入生產領域及各級各類職能部門作準備的,其訓練機制全面而廣泛。它不僅有時間節(jié)奏的訓練,例如早期某小學有如下規(guī)定:“‘當時鐘敲響一個小時的最后一下時,一個學生就開始敲鐘。當?shù)谝宦曠娐曧懫饡r,全體學生就跪下,雙手合十,眼睛低垂。念完禱詞后,教師將發(fā)出一個信號,讓學生站起來,第二個信號是讓他們贊美基督,第三個信號是讓他們坐下’?!边€有身體空間姿態(tài)的要求,包括標準的站姿、坐姿、步伐等等。譬如關于正確的書寫姿勢,便有這樣的規(guī)定:“學生應該總是‘保持筆直的身體,稍稍向左自然地側身前傾,肘部放在桌上,只要不擋住視線,可以用手支著下頜。在桌下,左腿應比右腿稍微靠前。在身體與桌子之間應有二指寬的距離……左臂肘部以下應放在桌子上。右臂應與身體保持三指寬的距離,與桌子保持五指左右的距離,放在桌子上時動作要輕’?!痹谶@里為了一種更有效率和正確的書寫習慣,全身的各部分都被進行了細致的空間編碼了。相比學校,由于戰(zhàn)爭的極端殘酷性,軍隊對士兵訓練時身體和活動的時空編碼則要嚴格規(guī)范得多。例如:“1743年的普魯士軍事條例規(guī)定,武器貼腳持立有六個步驟,握槍有四個步驟,舉槍到肩部有十三個步驟。”就是對一般的步伐訓練,也有對時空節(jié)奏的近乎苛刻的標準化要求:“18世紀中期,有四種步伐:‘短步伐的長度是一英尺,一般步伐、加倍步伐和正步伐的長度是二英尺,其距離是從一個腳跟到另一個腳跟。就時間而言,小步和一般步伐用一秒鐘,兩個加倍步伐用一秒鐘。正步步伐的時間比一秒鐘稍長一點’。”學校和軍隊這種對肉體和活動反復操練的訓練機制,在很大程度上實現(xiàn)了紀律和力量的結合,靈活和規(guī)范的統(tǒng)一。而且由于在身體和活動中樹立了理想的時空標準,而訓練就是對標準和精度的不懈追求,由此訓練也就呈現(xiàn)為一種永無止境的過程,一個理想和現(xiàn)實不斷尋求和解并最終臻至統(tǒng)一的過程。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外在的時空節(jié)律融入我們的身體和活動,內化為我們本能意識、本能反應的一部分。

又由于訓練機制的廣泛性以及實際運用型的時空整合的無孔不入,不論是有意識的時空內化還是無意識的時空內化,都具有普遍的意義。正是這種普遍性,使外在的時空標準通過規(guī)訓,逐漸演化成為社會絕大多數(shù)成員的行為標準與行動準則。當我們每一個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受時空操縱和支配的時候,一種具有公共效準的客觀時空的絕對統(tǒng)治,也就在全社會得以形成。尤須指出的是,與時空分割從有形到無形相類似,時空整合也有一個從有形到無形的過程。不僅是身體和活動,像智慧、文化、品德、素質也被時空編碼,被分解成由淺入深、從低到高的若干階段、若干等級。而不斷的學習,便類似于不斷的訓練,當我們在逐級的學習(訓練)中,形成精神和文化的力量的同時,同樣在一次次的“過級”考核中,一種無形的時空等級意識同樣植入我們心中,成為鑒定我們能力和知識水平的客觀依據(jù)。至此,這種標準化的時空觀念便以有形或無形的方式遍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以至作為一種深層的文化心理機制,它似乎成為人類心靈的一種天然傾向。

總之,從實踐發(fā)展的要求,時空技術的進步以及社會的規(guī)訓,我們確證了一種外在化的、具有公共效準的客觀時空,其形成、發(fā)展到取得統(tǒng)治地位的全過程,均是由生活實踐一步步內在規(guī)定的。由此時空源于生活實踐的真義也就進一步彰顯了。接下來思想的任務便聚焦于:如何從實踐哲學的維度去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時空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