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范文

時間:2023-09-14 17:51: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教學內容;選擇原則;教材;學生

2007年,隨著王榮生教授的《語文教學內容重構》這本書的出版,掀起了語文學界對語文教學內容的熱烈討論。王榮生指出,“‘教學內容’是所有學科的立身之本,合宜的教學內容是有效課堂的首要特質?!盵1]教學內容作為語文課堂教學開展的基點,如何確定語文教學內容是語文學界亟待解決的研究命題。

之所以在那么長的一段時間里,語文教學內容被置于研究視野之外,是因為語文教學本身實在難以給予一個明確的“內容標準”。語文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呈現(xiàn)為“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的表述。[2]由于“能力”和“素養(yǎng)”是抽象的,無法規(guī)限具體的教學內容。于是,這就造成語文教學內容選擇的開放、隨意甚至雜亂無章。一堂語文課似乎可以被鍛造成任何想要的模式,任何被納入到課堂中的內容也都有其合理解釋的一面。一堂語文課結束,老師不知道自己教的內容是否適宜,學生也不知道自己學到了什么。

不同于其他數(shù)理學科,語文教學結果的呈現(xiàn)不是即時性的,但對學生的影響卻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并且影響深遠。語文課堂選擇怎樣的教學內容,將直接指向學生最后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結果。從教學內容到最后的教學結果,中間有一段微妙的時間發(fā)酵。如何讓這種發(fā)酵走向我們最終想要的結果,這就涉及到教學內容的選擇。那選擇語文教學內容的原則是什么呢?

一、以語文教材為根據

語文教材的呈現(xiàn)方式是教材編撰策略的具體體現(xiàn)。而教材編撰策略目標即為實現(xiàn)語文課程目標的真正落地。因此,語文教師確定適宜的教學內容必須以語文教材為根據,與教材編撰策略有較高的切合度。

1.1注重教材的言語形式

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源于教材中的言語形式。[3]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就得做自己的“本職”工作,而附加在文本上的品德教育價值、科普教育價值,政治教育價值等要相應弱化。如小學四年級的《生命 生命》一文,通過閱讀課文,學生對頑強生命力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教學中,教師當然要讓學生體悟這種生命哲學,但是如果語文課只是停留于此,就變成了品德教育課。教師應該進一步挖掘文本,作者為什么會從“種子”、“飛蛾”等小事物聯(lián)想到生命的偉大;文本背后的作者在寫作時是一種怎樣的情緒狀態(tài);文章段落的組織對習作有什么指導作用等。語文教學內容,就是透過文質兼美,意蘊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學作品讓學生學習言語形式的,從而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方法、習作技巧,獲得審美體驗等。因此,言語形式是文本真正核心價值所在。

1.2依據教材的學段要求

小學語文教材編寫為例,我們會發(fā)現(xiàn)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文審美三部分要求呈螺旋形分布在每個學段。低年級位于螺旋底端,它的教學內容是整個語文教學的起點,語文知識在教學內容中占的比例稍大,隨著學生個體成長,教學內容的重心會逐步偏向語文能力和審美的培養(yǎng)。教材的難度要求,也會隨著學段的升高,呈現(xiàn)梯度變化。

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對精讀課的要求是:

“(1)繼續(xù)加強詞、句訓練。、(2)要重視朗讀的指導和訓練。(3)逐步培養(yǎng)學生默讀的能力。4)精讀課文的教學,應該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己閱讀、感悟的過程。(5)給每個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思考、質疑問難。(6)開展合作學習。(7)組織好全班交流?!盵4]

到四年級下冊時精讀課的要求就變成:

“(1)指導朗讀、默讀。……(2)精讀詞句,積累語言。著重體會句子含著的意思,結合聯(lián)想和想象,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同時積累詞句,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3)精讀內容,體會思想感情?!鶕n文的內容及文體特點,利用課后習題、文中泡泡等,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和感情……”[4]

對比兩個階段的精讀課要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不僅有關聯(lián)性,而且由易到難,上下承接。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它的涵蓋量非常大,相同的文學體裁在各個年級段重復出現(xiàn),一堂課的承載量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師在確定教學內容時就要根據教材的學段要求進行取舍,圍繞具體的學習目標,逐一滲透到課堂之中。

1.3 依據教材選文的特色

目前,語文教材的編寫形式是“文選型”的[5]。編入教材的選文特色不一,在語文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也不盡相同。教師在處理教材選文時,一定要抓住選文特色,集中教學內容,從一個切入點展開教學。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想要”的結果就是什么都“要不了”。有些選文屬于優(yōu)秀文學名篇,

二、以學生學情為基點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他們親歷語文教學內容的生成過程,并獲得最終的生成結果[5]。語文課堂的教學內容,不僅來源于教材本身,還來源于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對教材內容的改造和加工。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必須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使預設的教學內容在課堂上最大程度地實現(xiàn)學生的主觀轉化。

2.1 教學內容適應學生的知識能力

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不僅要考慮整個班級學生的整體語文水平,還要注意到班級內部學生的能力差異。有些教學內容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就是“炒冷飯”,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卻還有難度。選擇怎樣的教學內容作為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起點,需要教師做細致的分析。對于學生都懂的內容不要重復講解,對于學生不懂的內容,需要考慮是否屬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通過教師的輔助引導,學生能否可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另外,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難度預設上,需要有梯度的呈現(xiàn),以滿足不同能力基礎的學生,使他們都能學有所得。

布置預習任務是很多語文老師都會運用的教學手段。有經驗的教師能夠很好地運用這一方式分析學生課前的學習狀態(tài)和知識能力儲備,為選擇教學內容提供切實的依據。

2.2 教學內容動態(tài)調整

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他們的行為、心理變化具有不可預設性。課堂教學活動受學生影響,存在諸多不可預料的情況。因此,語文教學內容是在課堂中動態(tài)生成的。語文教師在備課階段預設的教學內容是基于對學生情況的靜態(tài)分析,而課堂的即時調整則是對課堂的動態(tài)把握。只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不斷的修正、調整和補充,才能使其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滿足學生的需求認知。本人在教學《井底之蛙》一課時,意圖引導學生討論青蛙與小鳥三次對話的討論。但是,一位學生卻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青蛙為什么天天待在井里不出來?!边@個問題是我在教學設計時沒有預設到的問題,卻很有意義。順著學生的思路,我馬上拋出下面的問題:“是呀,青蛙為什么從來不跳出井呢?”同學們從這個切入點引發(fā)了激烈的討論,有些說“小青蛙從小就在井里長大,他從來不知道有外面的世界?!庇行┱f“小青蛙擔心去外面有危險?!庇行┱f“小青蛙喜歡井里面的環(huán)境,有食物也有水,還冬暖夏涼?!睂W生們的想象豐富有趣,我又接著問:“如果青蛙跳出去后發(fā)現(xiàn)外面的世界這么精彩美麗,他會怎么說,怎么做?”學生們又展開很多聯(lián)想,如“小青蛙會和小鳥成為好朋友,一起去探險”、“小青蛙會說外面的空氣真清新,花朵真漂亮”等等。學生們的想象鍛煉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也讓他們自然而然地找到了這個寓言故事的小道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不要自大。在課堂中,像這樣的思想小火花時常出現(xiàn)。教師應該要抓住好的契機進行引導,而不能拽著教學設計按部就班。

需要強調的是,動態(tài)調整需要把握一個適當?shù)脑瓌t,而不能被學生的隨意牽引,將課堂陷入無意義的爭論之中。如一個教師在教小學三年級上冊《奇怪的大石頭》一課時,同學們從“化石”中引發(fā)討論,討論目前化石的種類,年代等等。這位教師沒有把討論及時制止,于是這語文課就變成了科學課。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不等同于課堂無作為。語文課的重心需要時刻圍繞文本的核心價值。動態(tài)的調整需要適度,也需要正確的引導。

參考文獻:

[1] 王榮生.關于語文教學內容問題的思考[J].中學語文教學,2010.

[2] 王榮生.語文教學內容重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 王尚文.語言·言語·言語形式──試論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J].浙江師大學報,1996.

篇2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W論 課程內容 優(yōu)化

小學基礎教學是學生學習的理論基礎,也是未來學習的積淀,在新課標實施的背景下,我國的小學語文教師對教學論課程的重視度不高,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甚至阻礙了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優(yōu)化教學論課程內容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改革的核心。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明確認識現(xiàn)階段小學語文教學論課程存在的不足,然后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優(yōu)化課程內容,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打好學生的語文基礎。

一、小學語文教學論課程內容存在的不足

(一)理論知識不切合實際

翻開小學語文課本,不難發(fā)現(xiàn)語文教學中的理論知識過于抽象和空洞,大部分概念都是死記硬背的內容,是對原理的概括,在實際內容上沒有作出具體而又深入的分析,教學內容與實際脫離。與此同時,語文教學論課程內容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沒有考慮到學生的主體地位,課程吸引性較差。

(二)內容與實際脫離

對小學語文知識體系過分重視,強調體系的構建是教學論最突出的問題之一,課程內容與實際嚴重脫離,學生的學習體驗與興趣沒有被考慮在內,按照套路和灌輸式模式開展的教學,不會培養(yǎng)出與社會實際相符合的學生,課程內容缺乏時代感,不夠與時俱進。

(三)理論實踐結合的不夠緊密

理論是實踐的基礎,是整個教學體系的指導與框架,可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論知識卻過多的強調理論,且知識與相關內容不夠契合。在實際安排教學中,理論知識與實踐割裂了開來,語文課程編排基本上前半部分為理論性知識,后半部分為實踐內容,兩者的互動作用和效果沒有凸顯出來,教學編排得不夠合理。

二、小學語文教學論課程內容的優(yōu)化策略

從以上內容中,我們可以直觀清晰的認識到小學語文教學論課程內容在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基于這些不足,教師必須堅持創(chuàng)新,從多個角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 優(yōu)化理論內容

一般情況下,小學語文教學論課程具有應用性與實踐性,結合學生發(fā)展的特點和實踐需求,把理論性知識分成課程論、學習論以及教學論三個部分。教學理論主要是分析小學語文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對理論知識的優(yōu)化,不僅要從宏觀上進行分析,還要從微觀上對理論知識內容進行優(yōu)化,建構豐富的理論課內容。課程內容上的選擇應該以學生為基礎,要加強對教學問題和學生學習進行分析。在對理論知識僅僅改革是要考慮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程的內容上要突出指導性和實踐性的特點。通過對案例或者教學分析,拓展學生的視野。

? 優(yōu)化實踐內容

實踐是理論付諸于實際的關鍵,也是教學與生活緊密結合的渠道。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論課程內容過于單一,豐富性不強,內容也不夠深入細化。在新課程改革推動下,對語文教學論課程內容必須進行實踐性優(yōu)化,增強學生對學習知識的情感,積極調整課程內容,做好教學調研與反思,讓學生從多個方面學習新知識,提高實踐能力。

? 對隱形課程資源進行開發(fā)利用

小學語文教學是課程教學的基礎,也是學生未來學習的積淀,打牢知識根基,完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教育教學的新目標。漢語是我國的母語,教師要善于挖掘知識中的隱形資源,合理利用其中的內容。為了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教育理論的水平、能力,滿足新課程標準對小學語文教學論課程內容設計的要求。教師必須結合實際,豐富實踐性活動,將語文教學論課程與實際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職業(yè)技能。結合實踐需求和學生的特點,建立社團、開展相關的比賽,擴展學生的眼界,促進學生鍛煉實踐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結束語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的對教育重視程度的提高,逐漸開始對教育體制進行改革。目前,我國小學語文教學論課程方面還有很多不足,課程內容理論比較抽象,實踐與理論分離,教學內容不夠完整。針對這樣的現(xiàn)象,對語文教學論進行內容優(yōu)化就成為了必然趨勢,教師要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為學生提供實踐訓練,突出他們的中心地位,并深入開發(fā)隱性教學資源,切實做好語文教學論內容的優(yōu)化,培養(yǎng)高素質的學生。

參考文獻

[1]王成營.實踐取向的“小學數(shù)學課程與教學論”課程內容的優(yōu)化[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6,02:59-65.

[2]莊國萍.談小學語文教學論課程與現(xiàn)代教育技術整合的教學模式[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13:187.

篇3

    予》進行了蠟比研究,并指出教材內容建構的價值取向應由教材走向學材,教學內容建構成圓繞意史核心展開。

關鍵詞:教材內容;意義建構;小學語覓

    文質兼美是語文教材編選的重要原則,也是耋爨各零教奉搴編撰者善邃認溺鰉一令理念。文學作晶,如詩歌、邀話、小說等由于人物形象典型、言文字優(yōu)美、櫥理深刻成為教材選文的重要來滁。《手捧空慈筮戇孩子》作秀一麓民闋塞話,是我隧小學語文教材的經典篇融。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實驗本與北師火版小學語文教材(下文簡稱我闕教砉孝)均編選了這篇課文。美國麥巍米蘭公蠲open court系列的母語教乖孝也編入了這篇課文,名為《空花盆》?!疽魂珖滩呐c美國教材都將課接在二年級,毽編入的單元主題著不糯同。我國教材的單元主題為“誠實”,美國教材的單元主題為“勇氣”。將兩篇課文與文后的練習設計加以仔細

    毖照,我們發(fā)現(xiàn)鼯者存在諸多差異。在下文中,筆者擬祆兩個方鼯對教材內容的建構進行比較:第一,著眼課本文本本身,從敘事學的視角對文本構建的x重話空閾加以解讀;第二,著眼鼉=文后練習瓢教學論視角時學生的意義建構終一番割轎。

    一、對話空間的差異:敘事舉視角下的辮讀

    語文學科不是-f-j教授與學習獨立、與周圍譖取文蜜環(huán)境無涉、可以內足的語言體系的課稷,而是-fl在潘凌孛蕊察、體驗與實殘謠言的謀糕。在漂翟學習中,教師與文本的互動、學生與文本的互動、教師和學生以文本為中心的置動決定了課程學習的質量。邃鰉文本編織靜對話窒闋在綴火程度上影響了上述各種交蕊的質量。

    i.人物的差異與對話的寬度

    人物是吾|發(fā)磚話空翹差異酶一令耋要因素。童話巾的人物以身份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如后現(xiàn)代敘事理論家柯里所言,身份不在個人之內,而在予拿人島縫人的關系之孛。強身份與身體之闋翡差募構成一種空間,這種空間的寬度直接影響了話題的范圍。

    按照童話巾人魏是色鷯搏焉,我餐莓戳將童話人物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典型人物,即主角;篇二類為陪襯人物,即配角;第三類為媒介人物,即跑蘢囊憊色,是因情節(jié)襞囂器l;攆及的角色。我國教材《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主簧涉及兩類角色:一是典型人物,文中笥兩位,一位是手捧空花盆那個孩子,怒渡實美德酶純身,勇一位是虱薰,是評徐者與獎賞者。二是媒介人物,即很多與誠實孩子相對照的其他孩子,是世俗觀念的代言人。弼在美困教材《空花盆》中那個誠實的孩子有了姓名,他叫“平”。平的父親與平的朋友懸文中重要的陪襯人

    物。平的父索充當?shù)氖且粋€智稽,在乎因為種不蹴美麗的花朵{囊;羞怯、猶豫穰攙心的辯候,父親繪他力量。“父滾說,‘你已經盡力了,你的努力足問心無愧地去麗見皇上。”’【4l平的朋友則充當譏諷者,他用剮的種子替代了蹙帝的種子,種出了甍巍的花朵,纛去皇宮囂見皇帝的路上,看覓了羞愧不安約平。“德浚,‘平,豫不會囊翦帶一拿空盆去見皇帝吧。你不能和我一樣種出大朵大朵的花嗎?

    分析上述教材中的人物結構,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圖教材鶼人物縷構比較麓單,美鬻教栳的久物關系舞|j較為復雜《筑圖1)。這些多元關系由于入物的份、性格、情感、價值觀的不同構成了一個立體、雜的網絡??隙ㄅc否定、贊莢與嘲笑、接納與批評獎賞與懲罰等交織其中,為師生經驗的溝通與文本意蘊懿交浚提供了較雋寬泛的逶遂。爨生闥、室生閻的對話由此星現(xiàn)密多囂的、不確定的張力,這種張力對于形成學生豐富的言語經驗,發(fā)展學生的言語思維輿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2.事件蘸異與對話的深度

    事件由人物行為及其后果構成,是影響文本對話空閥的努一個重要因素。一個事件在敘述巾

    具有擺對猿囊鐫,一個事磐就羆一個敘述單位。掇據事件在整個敘事中的作用,我們將事件分為“審心事件”和“從屬事件”。中心攀件是推動故事發(fā)的必要事件,戡接決定了故事的連續(xù)性和完整性。默羼事件一般不對教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趁推動作用,僵它決不是霹鴦霄無酶,它們辯人物薛分綏,對場景的交代,對氣氛的渲染能不斷增強作品的深度,強化閱讀中的期待心理,使故事產生不可抗拒的吸弓力。

    中美教材在事件結構的處理上有較大的差異。我國教材

對于事件結構的處理秉承我國民間

    童話的典型模式,按照對聞蹶凈,中心事件單線突送(覓瑟2),敘事節(jié)奏投茯,場豢逐速轉換。美霞教材則表現(xiàn)了創(chuàng)作童話的部分特征,即除了中心攀件外,還穿插了表現(xiàn)人物性格與情感體驗的從屬事件(見圖3,巾心事件之間熒系用帶實線的箭頭表示,從璃警件與孛心事{譬之閥騎關系霜帶纛線靜籬夾表示)。

    中心事件單線突進的模式在描述人物時往往放棄細膩的風格,排除一切不必要的描寫延宕。就這篇課文而言,三個中心事件代表了故事的開端、發(fā)展與結尾,它們快速突進,干凈利落地表達了敘事者想要傳達的道德內涵。至于國王是怎樣的人,孩子是怎樣的人,孩子在家中是如何精心培育花籽,孩子經歷怎樣的心理過程,孩子周圍的人ff]女n何看待這一事件,這些在真實世界中極有可能發(fā)生的事件被刪節(jié)了,因為沒有它們,故事一樣完整。在中心事件單線突進的模式中,故事的完整性是得到了保留,但是由于刪節(jié)所造成的人物與真實生活的隔膜,加大了道德說教的力量,無形之中為學生理解與認同文本內涵制造了障礙。

    創(chuàng)造童話模式較多地運用從屬事件,充分挖掘人的主觀情感體驗,利用心理時間的具體展現(xiàn).

    使得人物性格更為飽滿和復雜,從而使童話貼近日常生活與生存現(xiàn)狀,凸顯現(xiàn)實精神。在美國教材中,從屬事件主要用于描述平、皇帝與臣民的興趣、愛好、能力以及圍繞平該不該拿空花盆去見皇上展開的討論。文本的開始,就是對平的介紹:“中國有一個愛花的男孩,他的名字叫平。猶如神助,他種什么,什么就會開花,無論他種的是花草還是小樹,甚至連高大的果樹也不例外。”啕平這出生在中國的誠實孩子有著過硬的種花技術。這種過硬的種花技術使得故事避開直白與簡單,而有了波折:因為他的種花技術,他相信自己一定能種出最美的花;因為他的種花技術,讀者深信他沒能種出美麗的花來肯定是因為花籽的問題;過硬

    的種花技術與什么也沒能種出來之間的巨大反差使平的擔憂、焦慮、彷徨與動搖有了根據與來源。平的朋友對平的嘲笑、平內心的斗爭使師生得以理解“說真話”的艱難與此情此景下“勇氣”的真正內涵。正是這些從屬事件,使得由中心事件構成的平面、單薄的故事豐富、厚實起來,師生們的思維穿過中心事件,與從屬事件的意蘊縱橫交錯,他們的對話因而有可能超越膚淺走向深沉。

    解讀

    二、意義建構的差異:教學論視角下的

    運用練習鞏固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掌握,拓寬對文本主題的思考,促進文本語言的內化,并在此過程中,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這是中美教材共同的追求。但是,由于文化與傳統(tǒng)的差異,兩者在練習的設計上迥然不同。這種不同突出反映了中美母語教學價值取向的差異。

    1.練習內容的差異

    我國的語文教材以教科書為主,與教科書配套的教學參考資料主要涉及對教學的簡單設計,

    因此練習的主要呈現(xiàn)媒體為教科書。北師大版《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課的練習設計較為簡單,僅提了一個問題:為什么國王選中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美國教材的體系較為龐大,練習內容豐富。以閱讀理解練習與表達練習為例,《空花盆》一課的練習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內容:(詳見下表)

    2.意義建構目標的差異

    語文課程對于學生個體而言,具有發(fā)展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功能,對于社會而言,則有著傳承和創(chuàng)造文化的功能。學生在理解和表達中形塑自己內在心理能力的同時,也在主動地接受文化、建構與創(chuàng)造文化。也就是在創(chuàng)造意義。語文教材上的練習對于幫助和促進學生建構意義,建構自身對某一文化現(xiàn)象的認識是至關重要的。

    中國教材的練習設計意欲通過“為什么國王選中手捧空花盆的孩子?”這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做一個誠實的人。

    在美國教材中,學生意義建構的目標則較為復雜。從練習設計的整體來看,它期待學生能夠形成關于勇氣與勇敢的人的一個較為全面的認知圖景,即形成以勇氣與勇敢的人為主題的意義網絡?!犊栈ㄅ琛芬徽n的練習設計涉及本單元的所有課文不同課文對勇氣的詮釋為學生建構意義提供多極的視角。如《莫莉、勇氣與我)(molly,the brave andme)一文中,主人公本斯的不怕黑是一種勇氣?!洱埮c巨人》(dragon

s and giants)中,青蛙與蟾蜍上山去試膽量表現(xiàn)了純真年代的勇氣?!洞蟮躺系亩础?the hole in the dike)講述的是荷蘭男孩在洪水中拯救小鎮(zhèn)的故事,這是信任自己的勇氣。在《像山獅一樣勇敢}(brave as a mountain lion)中,斯百德勇敢地戰(zhàn)勝了自我。而《馬丁?路德?金繪本》(apicture book of martin luther king)則展現(xiàn)了他不畏強權,為美國黑人的平等權利而戰(zhàn)的可貴勇氣。教材的練習還涉及到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勇氣與勇敢的人的思考。對身邊英雄人物與自身行為的反思,進一步加深與拓展了學生對主題的認識。閱讀理解的練習為學生提供了多次思考、調查與訪問的機會,為學生建立關于主題的多元表征提供了契機,這種多元的表征又通過學生對勇敢者的品質的概括與解釋得到進一步的明晰與顯性化。

    三、中美教材比較之啟示

    1.教材內容建構的價值取向:由教材走向學材

    隨著當代教育理念與學習理論的發(fā)展,語文教材的編制要符合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順序,符合學

    生學習語文的心理這個觀念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但是,真正要使教材成為學材,借鑒美國的經驗,在教材內容的建構上需關注以下兩個方面:

    (1)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

    學習語文的過程也是在實踐中掌握概念的過程,這既是一個發(fā)展語言、豐富語言的過程,又是發(fā)展思維、豐富思維的過程。雖然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具體直覺的思維為主,原則上他們不能形成抽象及概括性的概念。但這并不是說,教師沒有必要為此作出努力。相反,借由出色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形成抽象及概括化的概念,仍是低年級教師的重要任務。在兒童的發(fā)展中,幾歲之前只能發(fā)展具體的概念,幾歲開始才能發(fā)展抽象概念,像這一類有機體心理成熟過程中構成基礎的階段性劃分,是不存在的。概念的形成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從具體概念到抽象概念的過程,猶如流水那樣連綿不斷。為了形成概念、發(fā)展概念,必須比較、分

    所提供的事物與現(xiàn)象,抽象出或概括出種種共性,綜合出共同的一般性質,并用語言加以表達,同時還需在新情境中應用所掌握的概念。就是經由這樣的過程,學生從無知到有知,從不準確、不完全的知到更準確、更完全的知,既掌握了概念,又獲得了獨立判斷的能力。美國的《空花盆》一課清晰地展示了學生學習語言與發(fā)展思維的過程(見圖4)。我們要使教材成為學材,必須在這方面做出嘗試。

    (2)提供多種學習的支架

    學習中的支架是一種學習的工具,借由這種工具,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掌握、建構和內化所學的知識與技能。也就是說,通過學習支架,管理調控學習的任務逐漸由教師轉移給了學生自己,學生成了學習的真正主人。《空花盆》一課的練習設計了多個學習支架。如訪談支架、調查支架和寫作支架等,為學生自主地完成學習任務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我們的教材如何突破思維的定勢,在教材內容增加學習支架這一部分,讓語文教材從理念上的學材、口頭上的學材真正成為實踐活動中的學材,真正能為學生所用的學材,真正能夠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形成的學材,需要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作更為深入的探討。

    2.教材內容建構的策略:以意義為核心

    2001年語文新課標頒布以后,陸續(xù)出版的各地新教材在教材內容的組合上大多選擇以主題單元的形式,即先確定主題.然后選編與該主題相關的若干不同類型、不同體裁的文章組合成一個單元。如北師大版的教材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與同樣表達誠實主題的《可愛的娃娃》安排在一個單元。從本質意義上來說,主題單元的形式為基礎性、結構性教學內容與生發(fā)性內容的聯(lián)結提供了可能,為學術知識與學生相關生活經驗的結合提供了空間,從而為學生獲得意義創(chuàng)造了條件。如果用這樣的標準來衡量現(xiàn)有的教材,那么我們可以說,現(xiàn)有的主題單元在整合主題、建構主題方面只邁出了一小步。主題單元組織的形式確立了,但是缺乏相應的練習設計使同一個單元內不同篇目課文所表達的意義不能憑借主題得到融合貫通,因

    此無法使主題的意義得到深層的揭示與闡發(fā),也不太可能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建構起對該主題較為完整的認識。美國教材整合課文的做法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同樣以主題為單元,但是他們沒有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是以主題所具有的多元、立體的深層意義為經緯來組織課文編

排的序列,并設計了有利于學生利用主題內涵建構自身意義的多種練習,較好地實現(xiàn)了語文課程的功能。

    參考文獻:

    [1][4][5][6]carl bereiter etal..sra open court reading.level 2 unit 5.courage.teacher’s editon.columbus.oh:sra/mcgraw—hill.2002.196—21 1.

篇4

關鍵詞:文化經典;語文教學;有效性;公開課

一、關于“語文教學內容”

本節(jié)語文課我根據文言文教學和文化經典教學的特點,預定了“文字內容”“文化內涵”兩項教學內容。

1.文字內容

主要是根據本校學生的學業(yè)水平和一中語文組的傳統(tǒng)制定的。在高中階段,文言文學習的意義不只在于實詞虛詞的積累、語法現(xiàn)象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對文本的深入解讀。從課程標準上看,強調“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與文本展開對話……養(yǎng)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發(fā)展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币虼?,作為文化經典的文本,對于字、詞、句的意思理解比較到位了,才有可能提高課堂的效率,從深度和廣度上挖掘文本內容。

本次課堂對于“文字內容”的檢查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完成,抓住學生好為人師的心理和對課堂問答形式的熟悉,收到了很好的課堂效果。請一位學生扮演孔子,然后六位學生扮演顏淵等學生,用現(xiàn)代漢語來問答。在翻譯過程中加深學生對《論語》中意義和語法的準確理解,為文化經典文本的閱讀理解打下好的基礎。最后通過PPT將重點的詞匯、句式做一個測試總結,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情緒,又在較短時間內完成了這一課堂教學內容的預設。

2.文化內涵

學生掃清詞語障礙后,在理解儒家思想等方面還是存在比較多的困難的,如何做到會的不講,有困惑的解答,沒發(fā)現(xiàn)問題的引導學生思考,成為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應該說教學內容的確定一直是一線教師感到比較棘手的問題,雖然很多學者教授也在致力于這個方面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討,但尚不能細致到每個文本,而且對文本的核心內容也還存在不同的聲音。在新課程標準下,語文教學有一個很好的定位:“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fā)展奠定基礎?!闭n程標準對語文教育的目的要求非常明確,因此,只有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充分將教什么的探究放在首要的位置,深入探討語文學科的性質,全面而準確地把握語文課堂該教的內容,才有可能達到韓愈所說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于有意無形中在人生的暗道上點一盞明燈,指引學生前行。

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課,學生讀起來有很多困惑,孔子學生問仁,孔子的回答可謂豐富多彩,有時甚至答非所問,可是這些放在一起似乎又有某些聯(lián)系,最后筆者確定緊緊抓住“仁”這個核心的內涵,根據5則文本內容,通過6個問題,從“仁”的基本含義、自處和處世的角度引導學生去感受,孔子之“仁”看似繁雜之下的統(tǒng)一。

二、關于學生的學習起點和教師的教學終點

因為是文科班的學生,對語文的興趣還是相對比較濃厚的,課前預習的工作做得也相對到位。但是從語文能力上看,背誦記憶、機械接受的能力較好,質疑、反思的能力相對有限,雖能主動提問,但是問題質量有待提高。

教師的教學終點,從這篇課文的教學來看重在引導學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儒家學說中“仁”這一核心,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教學的最終目的來看,希望能打開一扇通向文化經典的門,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道路上能獨立前行,當然,這是一個愿景,光靠一節(jié)課無法做到,需要長期而不懈的努力。

三、關于本課的實踐性和有效性

本課在師生互動上是比較成功的,能夠讓相對沉悶的高中課堂變得活躍些,對于提升學生對語文科的興趣和學習的效率有一定的幫助。當然,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特點,這種教學的方式也是有一定適用范圍的。同時,為了課程教學的完整,在文本的具體分析中,6個問題讓學生思考的時候相對有限,對于部分學生恐怕不能很好地達到教師的教學預設。

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學片段

一、導入

學習《論語》已經有段時間了,越接近經典文本本身,我們越能夠看到一個走下神壇,真誠、坦率、尊重學生個性、讓學生感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的老師形象,正所謂“去圣乃得真孔子”。(《去圣乃得真孔子》——《論語》縱橫讀三聯(lián)書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課,課前大家已經做了充分的預習,這課圍繞“仁”展開。(PPT)

二、教學過程

“仁”在中國古代史中是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PPT)(范疇:人的思維對客觀事物本質的概括的反應)

1.本課幾個學生提問了:顏淵、仲弓、樊遲、子貢、曾子,子夏也參與了討論。提問學生,通過《論語》中的“四科十哲”,讓學生對本次在課文中提問的學生有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PPT)

2.默讀課文,研究一下人物說話的口吻、語氣、心理、神態(tài),看學生怎么問、老師怎么答才合適。請一位學生扮演孔子,然后六位學生扮演顏淵等學生,用現(xiàn)代漢語來問答。

3.在翻譯過程中加深學生對《論語》中意義和語法的準確理解,為文化經典文本的閱讀理解打下好的基礎。(重點字詞的解說(PPT))

4.這課回答一個中心問題是“仁”,那么關于“仁”孔子做了哪些解答,看上去好像答案很復雜,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5.關于“仁”,在前五則中孔子做了哪些回答?(直接用文中的話表達)(PPT)

6.具體分析文本的前五則,通過提問讓學生理解。(重、難點)

A.孔子對“仁”做了哪些方面的解讀。

B.對于不同學生問“仁”,孔子的解答為何不同。

問題:(1)顏淵問“仁”,孔子為何回答“禮”,是否答非所問?(由此分析“仁”與“禮”的關系)

(2)對于仲弓,孔子從哪個方面講“仁”?(聯(lián)系以往孔子對仲弓的評價)

(3)對樊遲的回答很簡單,但卻闡明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什么?(“仁”的本質)

(4)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二者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5)孔子對“仁”從不同方面,根據不同對象做了很好的闡釋,說了這么多,“仁”是不是很難做到呢?

7.歸納總結什么是“仁”?(PPT)如何做到“仁”?(PPT)

哪一句最能體現(xiàn)“仁”,推己及人的基本含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小結(PPT)。

在孔子的語錄里,“仁”的基本含義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為忠或恕。從自處的角度看,孔子所說的“仁”意味著克服一己之私,而遵循禮的規(guī)定。具體來說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這樣說來,“仁”就是人對禮的自覺,是禮在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等方面的實現(xiàn)。從處世的角度看,“仁”的根本含義是對他人的關懷,或者說“仁”的本質是愛人,是設身處地地體貼人,推己及人。“仁”不是一種具體的現(xiàn)象,而是一種境界。

9.拓展。

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在《論語》中也多處有關“仁”的論述。請同學們在課后找出《論語》中孔子關于“仁”的其他論述,綜合起來加深你對孔子所說的“仁”的理解和認識。

參考文獻:

篇5

一、自主預習的方法要教

我們知道低年段語文教學的目標很明確:識字、寫字;學習用普通話朗讀課文;積累少量的詞語。我們只要不偏離重點,是比較容易把握的。而到了中年段,識字、寫字依然是重點,但已不是最主要的了,學習的重心開始向學習閱讀轉移,因此,我們常常眉毛胡子一把抓,上不完課。為了完成任務,便把識字學詞的任務一下子拋給學生,主要方式是課前預習,上課時檢查。學生一匯報字音、字義、詞義就算達到目標,卻沒有考慮過追問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其實,如果我們調查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在預習時都是翻一些現(xiàn)成的學習資料照搬照抄,自己大多是不動腦筋的。因此也許不必讀課文就能完成老師的一系列預習要求,然而卻沒能形成什么能力。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不能怪學生,從一二年級手把手地教,到三年級突然全放手,學生沒有掌握學習方法,必然茫然失措,想不摔跟頭都難。許多學生會從此對語文學習失去信心,失去興趣。在我教三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我叫一個學生說一個字的字義,學生說不上來,我就讓他查字典,結果他很快找到了這個字,卻不知道哪里寫的是這個字的意思,包括字典中的“~”就是代替這個字也不知道。這個時候,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以前教過的三年級學生可能那個時候也看不懂字典,而我當時認為這并不難,不用教的,那就可想而知讓學生通過查字詞典理解詞語是多么難。所以,我們不能高估學生,不能放過一個細節(jié),預習方法要教,我們要將整個預習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一點一點地教給學生,讓他們知道,怎樣的預習才是真正動腦的讀書。那么,在實際教學中要怎么做呢?首先,老師要考慮預習的內容,必須是孩子能夠做得來、又不能生搬照抄的。比如,要預習生字,就要和讀課文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在課文中把生字詞圈畫出來,這樣學生就必須要讀課文才能完成;要讓學生查字典、詞典了解字義、詞義,就讓學生把字詞在字典中的頁數(shù)標在書上,把字在文中的義項標出來,字典中例舉的詞抄兩個,把詞的意思寫一寫。這樣,孩子想偷懶也不行了。第二,要想讓孩子自主預習,查工具書的方法更要教到位。一二年級時,我們所教的查字典,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識字,只要學生找到這個字,知道它的字音就可以。而到三年級,我們再讓學生查字典,主要目的就放在了了解字義、運用生字上,這就需要學生看懂字典中的一個個符號,知道哪里是字的不同解釋,哪里是由這個義項引申出來的意思,哪里是字典中舉的例子,多音字的其它音在哪里能找到……這些我們成人認為簡單、而語文教材又沒有明確指出需要教給學生的內容,大家是最容易忽視的,也是必須要教的。它們看似簡單,卻需要反復的運用才能掌握熟練。就像現(xiàn)在的數(shù)學課,把上下、左右、前后這些方位的認識也作為教學內容來教,而以往這些內容可能都是要由家長來教的。在要求學生查字詞典理解詞語的時候,要選幾個字詞做例子,指導學生看懂字典詞典,選擇恰當?shù)牧x項。在課堂檢查中讓學生展示自己查字典的過程,給學生以鼓勵。同時,又要提醒學生,在理解字詞時不能過分地依賴字典詞典,自己能夠理解的,自己理解;自己說不清楚的,查字詞典后,要把字詞典中的意思變?yōu)樽约旱脑挘@樣才是真正地掌握了。否則,學生在長時間使用字詞典以后,也會形成一種固化思想,不動自己的腦筋。這也要求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教給學生更多的理解字詞的方法。

二、把握主要內容的方法要教

篇6

關鍵詞:校園文化;教學內容;品德課程資源;內涵與外延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1-019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1.120

隨著對品德課程資源整合研究的深入,外出聽課的機會多了。聽到了很有意思的三節(jié)課,這三節(jié)課同一緯度地反映了巧妙利用品德教學內容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相得益彰,有的是利用現(xiàn)成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有的是利用教學內容改善校園文化,有的教師更是巧妙利用教學內容創(chuàng)造校園文化。這些老師可謂是獨具匠心、循循善誘,擴大了品德課程資源的內涵與外延。

一、 利用教學內容與校園環(huán)境相結合

在教學《春天在哪里》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找春天。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去哪里能找到春天嗎?

生:可以到公園里找。

生:可以到田野里找。

生:我家陽臺上也有春天!

生:老師,我們校園里也可以找春天。

師:你們想不想親自去找一找春天呀?

生:想!

師:今天,老師就帶大家到我們的植物園去看一看,找一找春天這個調皮的娃娃到底藏在哪?找春天的時候,你們可以四人小組,可以用手摸、可以用眼睛看、用鼻子聞,也可以用耳朵聽。待會回到教室我們來比一比,哪組找的春天最多。

(師生來到植物園,愉快地找春天,感受春的氣息。)

生:看,我找到春天了,這里綠茸茸的小草長出來了。

生:柳樹發(fā)芽了,一個個芽苞摸上去毛毛的。

生:大家快來看,這里還有蝴蝶,停在迎春花上。

(學生回教室互相補充交流在校園里找到的春天。)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利用校園植物角的資源,結合《春天在哪里》這一教材資源,在進行簡單的外出觀察指導后,就帶領學生走進學校植物園,引導學生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尋找春娃娃的蹤跡的活動。這樣一個尋找過程大約占15分鐘,時間雖短,但是學生的收獲卻是多元的,也是實實在在的。很多教師在課堂上放春天各類課件,課前收集大量資料,雖然也能找到春天。但是不如這堂課,實實在在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找校園里植物角的春天,這樣更能豐富學生實際參與找春天的興趣,又能加深對學校文化的記憶,也許很多孩子早上匆匆來校園放學匆匆離去,校園的景致不曾細細欣賞。兩者結合使學生學習體驗更真實,更深刻、更豐富。學習春天在哪里可以領學生在校園找一找,聞一聞青草的香氣,看一看校園的美景,感受春的氣息,激發(fā)愛春天、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同理,學習《夏天的小蟲》,可以帶領孩子在校園里聽聽知了的叫聲,看看知了的模樣,甚至抓一只來仔細觀察;學習《秋天到了》,我們可以走進大自然,看一看植物葉子的變化,拾幾張落葉做書簽,做葉貼畫;學習《冬爺爺在哪里》可以讓學生再次觀察校園,與春、夏、秋比,冬天的變化有哪些,冬天的特點有哪些,怎么知道冬天來了……要讓校園的每個角落留下學生的腳印,見證他們成長的每個春、夏、秋、冬。

二、利用教學內容與環(huán)境改善相結合

《我是教室美容師》是蘇教版三年級品德與社會第五課的內容。本課教師巧妙地把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特別是本班的教學環(huán)境的改善,聽課后很受啟發(fā)。

師:同學們,我們在學校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教室里度過的,教室就像是我們的第二個家一樣。你喜歡自己的教室嗎?為什么?

師:相信大家注意到了,教室還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用你的火眼金睛去找一找。

(學生發(fā)表意見,老師把學生的看法羅列到黑板上。)

師:看來同學們都是富有責任心的小主人,讓我們來當一回“教室美容師”,通過自己的行動來為教室做美容,好嗎?

(學生紛紛獻計獻策,有同學提議去別的班參觀學習,然后根據自己的班級情況來定下需要“美容”的項目,再把這些項目分配給各組同學完成。)

(教師帶領同學們有選擇地參觀校園內環(huán)境布置比較好的教室,邊看邊議?;亟淌液?,學生再次展開討論,根據本班情況確定了6個需要美容的區(qū)域。)

在上面的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利用學校其他班的環(huán)境布置,身邊的實例來啟發(fā)學生,比利用課件圖片更形象直觀,學生在參觀時更是各抒己見,思維活躍,能從安全、衛(wèi)生、照明、美觀等方面發(fā)表意見。教師也利用這課內容巧妙地改善了教室的環(huán)境,更是引導學生認識到教室是自我生活和成長的空間,自己有權利、有責任、有義務去改變和美化教室的能力,并初步了解教室布置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三、 利用教學內容與環(huán)境建設相結合

《我最愛讀書》是蘇教版二年級品德與生活中的一課,教師利用這堂課,巧妙地開辟了班里本來沒有的圖書角,而且學生對這個區(qū)域的建設非常熱情,有很多好點子。

師:看(播放本班同學在學校書香長廊看書的錄像)這是在哪兒?看看有沒有你?

師:小朋友特別愛看書,誰來說說你最愛看什么書?為什么?

(學生說自己喜歡看的書。)

師:同學們推薦了這么多書,老師聽了心里直癢癢,我也想看這么多有趣的書,大家想看嗎?

生(異口同聲):想。

師:這些書,有的是書香長廊里有的,有的是學校沒有的,怎么辦呢?

生:老師,我們可以建個班級圖書角,大家把好看的書帶來,放在圖書角,大家輪流看。

師:這是一個好主意,大家一起想一想怎么建圖書角?建在哪兒?

教師依托兒童現(xiàn)實生活搭建生活平臺,由一段情境錄像導入,貼近生活的氛圍讓學生產生了共鳴。由于學習生活產生的實際需要讓學生都覺得班級需要圖書角。在課堂內,我們努力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有效地整合課程資源,通過身邊實際的校園文化資源,拓寬學生的生長點,深化他們對自身經驗的體驗。這樣指導學生生活就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落在了實處。

參考文獻:

篇7

當代大學生思想極為活躍,個性張揚,同時又存在諸多這樣或那樣急待關注的心理問題。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為實現(xiàn)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學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要實現(xiàn)人才強國,培養(yǎng)對國家有利,對時代有益,對家庭有貢獻的大學生,需要不斷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內容建設。

一引導大學生思想進步

大學生思想進步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首要內容。人的思想必然產生自我意識,沒有自我意識的思想不是真正的思想,人的自我意識涵蓋價值的實現(xiàn),人的尊嚴,人的獨立人格,生存及生活的意義等范疇,因此,引導大學生思想進步就是引導并促成其全面素質的發(fā)展。引導大學生的思想進步一方面要著力在在其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上,引導他們去探索生命的最終意義和價值;一方面要著力在社會層面的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民族的共同理想與價值觀上,使其生成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精神支柱。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大學生在成長道路上強大的精神動力和科學方法,直接影響其個人成才和價值實現(xiàn)。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既教育人、鼓舞人、引導人,又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要做好引導大學生思想大學生思想進步,使其得到全面發(fā)展就必須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體是人、對象是人、其出發(fā)點和歸宿點也是人。

目前,大學生群體中獨自子女不占少數(shù),一般來說,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自我接納障礙存在比較普遍,具體來說就是在獨立性、勤儉節(jié)約等方面存在缺陷。這些大學生或者深受父母長輩的溺愛,自理能力較低;或者家長無暇顧及,只是本著“重智輕德”思想不斷給予壓力,使其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要打破這一定式,除了營造和諧校園環(huán)境和學校生活上多加以關心之外,還需要與家庭建立配合。我國當前的教育體制使得家長在義務教育過程中早已精疲力竭,孩子一上大學許多父母自以為長舒一口氣,但是,大學生的人際溝通障礙解決特別需要家庭教育發(fā)揮作用。所以,思想工作還必須緊密及時地與學生家長溝通,真正了解學生的想法與要求,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作用,引導大學生思想上全面進步。

二提升大學生道德素養(yǎng)

人的全面發(fā)展不等同于單純的個體體力和智力的發(fā)展,還必須具有鮮明的社會道德標準和倫理尺度,道德是人格素質的核心元素,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立足大學生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通過切實有效的道德教育,幫助大學生提升道德認知,形成高尚的道德觀念,激發(fā)豐富的道德需要和道德情感,培養(yǎng)堅定的道德信念,養(yǎng)成自覺的道德行為,從而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當前提升大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工作需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引導,有些大學生自我意識膨脹,生活行為失范,希望盡快擺脫社會和成人對他們的監(jiān)護,但自身辨析能力尚弱,自控能力較差,在沒有引導的前提下不能正確分辨善惡美丑、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榮譽與恥辱,這就需要大學思想工作加以引導,工作中還需要注重方法,因人而異,使其偏離的道德觀念得以走上正確的方向。

2.糾錯,當代大學生生長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世界里,呼吸著輕松無羈的自由空氣,思想觀念很容易想當然地自由化,只知道追求所謂自由,而不明白所有視域下的自由都是相對的,損害他人利益的自由是會被剝奪的。對于思想道德層面出現(xiàn)問題的大學生,一定要明確地指出錯誤,糾正心態(tài)督促其改正,因為對于幾個個學生思想道德素養(yǎng)的忽視,微觀上可能導致幾個人的思想品德指向問題,如果放任發(fā)展,最終會造成一個群體的社會問題。

3.示范,在加強提升大學生道德素養(yǎng)工作的同時,還應在教師隊伍相應地開展師德師風建設,教師的一言一行,甚至包括網絡用語都時時刻刻地影響著一代學子。這里包含兩層意思,首先,一個自身道德水平不高的人即使?jié)M口仁義道德也沒有說服力,不能使人真正感同身受,更不能觸及學生的心靈。其次,根據普遍哲理對事物發(fā)展的看法,社會中任何事物都有其與時俱進的品質,道德也不例外,不加強自我學習就無法開展工作,守舊落后的道德標準對于學生只能是一種縛束,甚至會起到反作用。

除了在大學校園一直貫徹的尊師重道,團結同學,尊老愛幼等道德要求外,當前大學思想政治工作者還特別需要關注大學生職業(yè)道德的養(yǎng)成。大學生職業(yè)道德的內容包括愛崗敬業(yè)、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等內容,在學生畢業(yè)之前對其灌輸職業(yè)道德理念指的是:敦促其努力掌握專業(yè)技能,使其能夠勝任崗位;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其在工作中能夠把心態(tài)擺正不犯政治與經濟錯誤;灌輸其善待他人與奉獻的優(yōu)秀品質,使其能夠和同事和諧相處克己奉公。

三引導大學生正確定位人生

1.尊重大學生的成才和展才需求,關心和包容大學生的能力與素質差異,培養(yǎng)大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展式自我的意識,做到因材施教。針對部分大學生缺乏遠大理想,沒有人生目標自怨自艾的情節(jié)要多加以鼓舞,發(fā)現(xiàn)其獨特的閃光點,幫助其重塑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對于那些不能認清自身“資本”,心態(tài)自負的學生在不打壓其積極性和成才心態(tài)的前提下,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其找準人生定位。

2.要對于大學生存在的價值觀誤區(qū)充分關注并有針對性地一一糾正。人生價值蘊含了人對于社會的貢獻、責任以及社會對人的尊重、滿足兩重含義,針對“奉獻意識弱、索取意識強”的錯誤觀念,要加強思想教育與政治學習;隨著市場經濟的迅猛發(fā)展,在大學生群體還出現(xiàn)了“追求奢侈享受,摒棄艱苦奮斗”的錯誤觀念,加之部分社會媒體的誤導與渲染,這股不正之風漸入人心。對于享樂主義危機,大學校園中更要加強思想教育,樹立正面典型,幫助學生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同以往的大學生相比,新時期大學生有理想追求,但動機趨向功利化。針對拜金主義觀念要加強引導而不是盲目打壓,要幫助學生樹立“立足社會需求,實現(xiàn)個人價值” 的正確價值觀,教育學生把個人奮斗目標與社會實際需求結合起來,增強自我意識與競爭意識,引導學生把實現(xiàn)人的社會價值放在首位,遵循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正確處理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三者的關系。

四關注大學生權益的維護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立足于當代大學生生存狀況的變化和大學生權益意識增強的現(xiàn)實背景,尊重大學生的合法權益、積極創(chuàng)設必要條件促進大學生權益維護的實現(xiàn)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重要內容,主要包含以下三個層面:

1.要強化教育者的服務意識,全力維護大學生應享有的權益,保障大學生對學校規(guī)章制度、發(fā)展狀況、所學專業(yè)發(fā)展前景、師資隊伍水平等基本情況的知情權,積極鼓勵大學生參與學校建設與發(fā)展,在學校資金、管理人員相對充足的條件下,為畢業(yè)生提供與市場接軌的實習基地或產業(yè)園區(qū),讓學生接受社會教育的同時獲得合法的勞動保障。

篇8

關鍵詞:小學語文 德育教育 存在不足 發(fā)展方向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對小學語文教學工作開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對于小學語文德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帶來巨大的挑戰(zhàn)。本文結合傳統(tǒng)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德育教學開展存在的不足及新課程標準背景下小學語文德育教學發(fā)展的新方向這兩方面進行研究,希望對廣大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能夠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新時期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德育教學過程是小學語文教學開展的關鍵,也是對學生基本道德素質進行不斷提高的主要教學科目。通過語文德育教學可以使學生真正意識到自身道德觀念存在的不足,從而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的行為意識進行有效的引導,同時達到提高學生基本道德素質的目的。這一方面是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開展的根本所在,也是“新課標”教育背景下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以上觀點論述也能夠充分體現(xiàn)出新時期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所在。

二、傳統(tǒng)小學語文德育教學存在的不足

(一)德育內容與教學實際相脫離

在傳統(tǒng)小學語文教學中,對于學生德育滲透過程很多教師具有一定的重視程度,但是在德育內容與教學內容的結合過程中并沒有進行深入思考,從而使得學生接受德育教育過程顯得尤為被動。這樣對于廣大小學生而言德育教育失去了應有的教育效果,同時廣大學生對于語文課堂開展德育教學會產生一定的抵觸情緒,進而導致學生從內心對德育教學具有一定的排斥感。這就充分說明德育教學內容與語文教學實際相脫離對學生思想產生的消極影響是巨大的,這一方面需要得到廣大教師的充分重視。

(二)德育滲透過程停留在表面

通過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觀察,能夠充分體會到這樣一個問題:很多教師對于課堂教學進行德育滲透的思想能夠明確,但是內心的重視程度還只停留在表面,導致教學過程中德育教學內容不足,深度不夠,沒有對學生思想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反而使學生對這種道德說教逐漸厭倦。學生對于這樣的教學過程并不能夠將自身的素質進行充分提高,而對于學生語文教學基礎知識的掌握也會產生一定的負面作用。對于這樣的現(xiàn)象,廣大教師還應充分予以重視,將這樣的教學現(xiàn)狀進行積極轉變。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傳統(tǒng)思想束縛較為嚴重

教師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束縛了小學語文教學德育滲透過程的發(fā)展,對學生課堂教學中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素質沒有起到推動作用。教師的教學思想是決定課堂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方向的關鍵,很多教師認為課堂教學應圍繞教學內容展開,德育滲透過程應該在課外進行,所以課堂教學中很難對學生開展有效的德育教學過程,學生的德育素質并沒有得到正確的指引,很難提高。這也是傳統(tǒng)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學工作難以開展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

三、新課程標準背景下小學語文德育教學發(fā)展新方向

(一)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內容對其進行德育滲透

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開展有效德育教育活動的前提在于教學內容應與德育教育緊密結合,同時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心理引導,通過語文教學內容讓學生認識到什么是正確,什么是錯誤,自身的素質應該怎樣提高。教師通過教學內容給學生樹立榜樣,這樣的德育引導與滲透過程才更加具有說服力,而學生在進行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與掌握過程中才能夠積極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得學生從內心能夠接受德育教育。這一過程是保證小學語文教學德育教育活動開展的關鍵,同時也是小學語文德育教育發(fā)展的主要方向所在。

(二)深入研究德育教育發(fā)展趨勢從而展開深入教育過程

在進行小學語文德育教育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內心進行積極觀察與總結,從而對其德育教育的發(fā)展方向進行準確判斷。這樣的德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會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時也會具有相應的“科學性”。小學語文教學對于學生基本素質的提高具有極為重要的積極作用,同時對于學生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形成可產生較為重要的影響。在教學中對學生內心的發(fā)展特點進行普遍觀察,同時結合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有效劃分,對于學生通過語文教學實施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也是保證德育教育活動深入研究以及發(fā)展的關鍵性因素。

(三)轉變傳統(tǒng)教學思想以及教學觀念,加強德育教育力度

傳統(tǒng)教學思想在于對語文教學內容進行單方面的“灌輸”,德育教育與語文教學兩者之間相脫離,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沒有將自身的素質進行積極提高,而教師對學生道德素質以及意志品質沒有得到積極引導。從這一方面對其思想進行轉變,在教學中教師之間展開積極的溝通與交流,將自身的觀點與其他教師進行分享,同時對其思想存在的不足能夠得到相應的補充,這是轉變語文教師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重要因素,也是小學語文教學德育教育有效開展的前提,需要得到廣大教師的充分重視。

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需要教師在各學科教學中進行積極培養(yǎng)與滲透,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學這一關鍵學科。教學中應立足于小學學生階段發(fā)展的重要性進行思考,對其德育教育發(fā)展新方向展開不斷的研究與探索。

參考文獻:

[1]王光輝. 教育應觸及學生的心靈――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思考與嘗試[J].基礎教育參考,2007(9).

[2]陳梅.撥動語文教學的生命之弦――淺議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J].臨滄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03).

[3]焦葦,計琳.立德樹人潤物無聲上海德育“十一五”改革發(fā)展紀實[J].上海教育,2010(18).

[4]李興芬.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幾種方法[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3(8).

篇9

新課標是我國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文件,是課程改革基本理念的重要成果,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fā)展階段。新課標是國家課程的綱領性文獻,體現(xiàn)了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節(jié)本規(guī)范和質量要求,以此來實現(xiàn)教育育人的根本目的,為我國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素質型人才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礎。新課標的實施目的是全面貫徹和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課程的各個方面,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從而實現(xiàn)課程功能的有效轉變,為我國的人才強國和教育強國戰(zhàn)略打下堅實基礎。

1小學語文作文的重要性

小學語文作文是對語文學科的綜合性知識的積累,具體表現(xiàn)為語言表達能力和對信息的整合能力,這是培養(yǎng)小學生扎實的語文基礎的關鍵,在學好語文的同時,也可以為學好其他學科打下堅實基礎,是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表現(xiàn),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小學語文作文為學生將來的就業(yè)打下重要基礎。學生在進行小學語文作文的創(chuàng)作時,可以擁有過硬的文字功底和語言表達能力,對文字的獨特領悟能力有所提高,詩對學生進行字、詞、句、篇的綜合訓練,也是對學生進行多種心理活動的綜合訓練,不斷完善學生的人格,打通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最后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的培養(yǎng)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1]。

2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困境

2.1傳統(tǒng)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模式僵硬: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創(chuàng)痛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模式存在明顯的僵硬化弊端,在教學過程中呆板缺乏活力,這種死板的教育模式在教師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沒有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對學生的積極作用進行全面深入的認識,導致教學模式缺乏創(chuàng)造性。學生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僅僅扮演一個接受者的角色,沒有將學習內容進行有效的內在消化,教師和學生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在教學過程中沒有秉承快樂寫作的教學宗旨。

2.2教學方式過于陳舊:時代進程的快速發(fā)展和信息網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為學生獲取小學語文作文信息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生活的感知情況不斷加強,對生活及環(huán)境變化所產生的情感體驗也隨之升級,但是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式上還處于陳舊化的教學發(fā)展方向,教學方式不懂變通,無法適應學生的實際發(fā)展情況,不符合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新要求,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足,學習熱情不高,教學方式上面臨嚴重困境[2]。

2.3作文教學內容單調: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內容是學生進行語文創(chuàng)作的靈魂和核心,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對語文作文的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擴充,活躍力不足,內容的缺乏創(chuàng)新性,導致學生在對小學語文作文進行創(chuàng)作時,缺乏創(chuàng)作空間,想象力不足,學生的創(chuàng)作主動性和積極性大打折扣,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在這種內容的單調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中,課堂教學分為死氣沉沉,活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和想象空間。

3新課標下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策略探析

3.1創(chuàng)新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模式:要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模式進行有效創(chuàng)新,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僵硬化弊端,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并不斷豐富,并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模式進行深入分析,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到小學語文作文對于學生發(fā)展的積極推動作用,對學生要采取引導式和啟發(fā)式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做到和老師的積極交流,建立兩者之間長效有效的交流溝通機制。例如,探究式作文教學模式的應用,為學生提供適當?shù)膭?chuàng)作空間,對學生采取引導和啟發(fā)的教學模式,對內容進行深入分析,積極聽取學生的意見和想法,鼓勵學生進行廣泛創(chuàng)作,并建立積極有效的鼓勵機制。

3.2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發(fā)展有了全新的方向,作為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作文寫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式主要以模式化教學和范文式教學為主,對于小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較為不利。新課標要求賦予小學生以主體地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也要充分響應該理念號召,切實重視小學生的主體性,通過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來加強對小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比如利用多媒體進行視頻教學,讓小學生根據視頻寫作文,或者讓小學生分組講故事,而后根據故事的啟示僅此能夠作文寫作等等,作用在于能夠通過對小學生寫作興趣的激發(fā)來保證教學效果。

3.3豐富教學內容:傳統(tǒng)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內容相對單一,大多都是傳統(tǒng)教學內容遺留下來的教學內容。新課標教學理念重點在于創(chuàng)新,而教學創(chuàng)新最為明顯的體現(xiàn)就是要保證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對此,教師應當在保留傳統(tǒng)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為小學生作文寫作積累更多的素材,并加大對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力度,確保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有效提升學生多方面的綜合能力,進而促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并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yǎng)小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3]。

總結

篇10

關鍵詞: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活教育;小學語文教育;意義分析

小學語文作為學生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及個人情操陶冶的基礎教學項目,在學生價值引導及成長成才方面發(fā)揮著積極作用。隨著素質教育推廣的深入,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小學語文教學與生活的結合更加密切,生活教育理論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中得到了有效的貫徹與實施,而陶行知則是生活教育理論的先導,其生活教育理念與思想實現(xiàn)了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提升與教學水平的拔高。新時期做好小學語文教育中生活教育的分析與貫徹顯得尤為重要。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提出與闡述

陶行知作為我國優(yōu)秀的教育學家,其教學理念與教學思想成為當今小學語文教育的指導思想,尤其是其生活教育理論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教學指導作用。而陶行知先生本人為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也付出了畢生的精力,用自己的實踐行動貫徹自己的教育理論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先生最為核心與重要的理論體系,該理論堅持三大原理,分別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ⅰ敖虒W做合一”。我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本質上是三大教育原理的體現(xiàn),明確了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色,將語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與動手操作能力的提升上。語文作為母語課程教育項目,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學難度大,教學周期長,教學過程潛移默化,教學影響深遠持久。生活教育理念就是弱化語文知識教學的系統(tǒng)性與完整性,將語文教學的著力點放在學生對現(xiàn)實語文材料的接觸上,鼓勵學生參與語文實踐并掌握語文運用的規(guī)律。語文教學不斷凸顯其社會性功效,總結說來,語文教學來源于生活并與生活同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要求我們以生活為教育內容,以生活為教育目的,以生活為教育過程。教育的對象、環(huán)境、最終目的都要圍繞生活而展開。小學語文教學應該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模擬生活化的教學場景,讓學生細心觀察,自覺感受,增強語文教學的社會敏感性,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品位生活。

二、生活教育對小學語文教育意義分析

(一)教學目標生活指向化,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與熱情

生活教育理論規(guī)定小學語文教育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都是學生生活常識的培養(yǎng)與學生道德情操的提升,因此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質的提升。小學語文教育目標帶有明顯的生活化氣息,可以帶動教學理念與教學氛圍的轉變,一定程度上弱化語文系統(tǒng)知識的講解與灌輸,可以以新穎生動的生活化教學形式調動小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增強小學語文教育的吸引力,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的轉變。我國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育側重于語文知識,側重于課堂紀律,側重于應試考試成績,抹殺了小學生的個性,忽視了小學生特殊的生理與心理特點,不利于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如果教師引導有誤,很容易造成小學生語文學習的心理陰影。我國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育還帶有一定的封閉性,與自由開放的時代特征相悖,長期開展下去造成小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的教學尷尬。因此生活教學理論對小學語文教育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通過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的生活化調動小學生語文學習與課堂活動參與的熱情與積極性。隨著教學目標與生活的緊密融合,小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在長期的語文學習體驗中積淀起語文學習的人文素養(yǎng),從而實現(xiàn)自我道德水準的提升與改進。

(二)教學情境生活模擬化,增強語文學習生動與趣味

語文來源于生活,生活為語文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與教學素材,生活當中處處存在語文教育。這也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提供了強有力的論證。語文來源于生活要求我們在開展語文教育時,尤其是低年級語文教育時必須做好教學情境的生活化模擬,為小學生營造真實生動的教學場景,通過再現(xiàn)教學場景,增強語文教學的生動性與趣味性。此外,通過教學情境的生活化模擬,可以幫助小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借助“生活的回憶”與“生活的模擬”自然地融入到小學語文學習中。語文教學中的很多知識背后是生活現(xiàn)象與生活場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細心觀察,仔細留意就會發(fā)現(xiàn)生活現(xiàn)象、生活場景與語文學習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生活場景的模擬再現(xiàn)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與把握。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貫徹生活教育理論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實現(xiàn)傳統(tǒng)課堂氛圍的積極改造,用更加生動與趣味的語文教育推動語文素質教育的改革。小學語文教育中情境模擬的生活化可以借助多媒體音視頻資料進行補充與完善。例如在學習《月光曲》時,可以搜集《月光曲》的相關音頻資料,讓學生在欣賞《月光曲》美妙旋律的基礎上增強對音樂的感受與把握,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營造月光下的靜謐唯美氣氛,讓學生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將課堂學習與生活中月光之美相結合,感受到生活與語文之間的密切關系,并在生活體驗中增強對文學的把握。強趣味性與生動性,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得到了有效的調動。

(三)教學內容生活氣息化,加深學生學習的情感體驗

教學內容是小學語文教育的核心部分,教學內容的選取與安排直接關系著語文教育的最終成果,因此必須主動做好小學語文教育內容的布置與設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體現(xiàn)在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中,最主要的教學指導意義則是使得教學內容富于生活氣息,通過與生活的結合實現(xiàn)學生情感體驗的加深。語文教育具有自身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知識性學科,更注重學生情感體驗的升華,以情感的體驗幫助其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小學語文教學承擔著低年級學生價值引導的關鍵作用,加上低年級學生思想的不穩(wěn)定性與性格氣質的可塑性等特點,語文情感教學任重而道遠。大量的教育調研發(fā)現(xiàn),做好語文教育中的情感教學主要依靠教學內容的生活化。語文教學內容應該突破既有局限,以廣闊的生活天地為背景,從自然人文生活中尋找語文教學內容的素材。小學語文教育應該面向自然、面向社會、面向現(xiàn)實生活。報刊、影視、電視、網絡廣播及各種形式的演講與辯論會等都可以成為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來源渠道。這些貼近生活,富于生活氣息的語文教學課程資源對現(xiàn)有的語文課堂知識教學起到有效的補充,學生面對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對知識產生既有的熟悉感,更容易參與到語文學習中去。此外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學生對語文內容的理解與把握更到位,他們面對的不僅僅是既定的語文教學知識,而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實踐教育,其思維與動手能力得到雙重提高的背后是語文情感體驗的升華。例如陶行知先生給母親買的手表需要修理,他為了增強學生對求知與探索的科學精神的情感體驗與把握,帶領學生觀察修表的全過程,生活案例成為語文教學的有效素材。例如在學習《火燒云》時,可以選擇有火燒云的天氣帶領學生在操場上觀看火燒云,邊觀看邊記錄,對比蕭紅的描寫,從而獲取對火燒云變化多姿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細心觀察的好習慣。

(四)教學開展生活實踐化,增強學生動手與操作能力

語文教學的開放性決定了語文教學內容的延伸性。語文教育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時間、課上內容,語文教育更應該延伸至課下的實踐活動中。如果說語文課堂教學是理論教學與基礎教學階段,那么實踐教學則是語文教學的延伸與有效補充,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輔相成,兩者缺一不可。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往往忽視了實踐教學,實踐教學一直被當作可有可無的輔助教學,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再次強調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將實踐教學與課堂理論教學結合起來,通過有效的課堂補充,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增強學生的動手與操作能力。他所遵循的理念是打開學校這個“鳥籠”,讓學生像小鳥一樣自由翱翔于天空,讓學生自由地感受實際生活和實踐,可以說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另一意義體現(xiàn)。要想做好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的有效組織與開展,必須發(fā)揮教師引導作用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動手操作積極性。通過課堂的字音、字形、詞語、寫作等知識的系統(tǒng)學習,教師善于發(fā)掘發(fā)現(xiàn)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點,以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點為指導組織小學生課外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小學生通過書籍的閱讀、活動的參與豐富語文學習,并養(yǎng)成自覺綜合性學習的好習慣。例如在學習《錢學森》這篇文章后,小學生在課前預習階段就通過查閱資料了解錢學森的各種事跡與事件,在完成課堂基礎教學后,教師可以以小學生對錢學森事跡的了解與把握開展“學習名人,走近偉人”的班級主題活動,讓學生暢所欲言,談談自己心目中的名人與偉人,講講喜歡名人或偉人的理由等,可以是班級演講會,也可以是班級辯論賽,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通過每位學生的參與,讓學生把握更多的名人事跡,豐富自己的語文學習視野并增強對偉人的品行認可。小學生在分享與交流的過程中明白更多的道理,學習到更多的語文知識。這樣的語文實踐教學活動比教師單方面的知識灌輸要有效果的多,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增強主觀能動性的調動,學生的實踐參與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再例如學習《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時,可以讓學生自己養(yǎng)爬山虎或者其他植物,小學生在呵護照顧植物的過程中會更容易地發(fā)現(xiàn)植物的點滴變化,可以引導小學生將植物的變化用文字及圖片記錄下來,利用集體作文課的時候進行點評分析,小學生在親自參與植物種植及呵護的過程中,養(yǎng)成細心觀察的好習慣。語文實踐活動是語文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單純追求語文課堂的知識性教學,對實踐教學過分忽略將導致語文教學的不平衡性,也不利于小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提升與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要求我們必須做好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教學,用生活實踐貫穿小學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動手與操作能力。

三、結束語

陶行知作為我國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其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形成了豐富的語文教學經驗,其部分教學理論對當今的小學語文教學還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其中備受社會關注的當屬其生活教育理論。作為其理論的精髓,對當前的小學語文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逐漸成為語文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之一。本文在闡述生活理論的基礎上,從教學目標、教學情境、教學內容及教學開展四個方面提出了生活化的嘗試,明確了該理論對當今小學語文教育的指導意義,也為小學語文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作者:岳婷婷 梁玉敏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何婷.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對高職語文教學的啟示[D].上海師范大學,2012.

[2]張英云.徜徉生活:語文教學的新境界———淺談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小學德育,2010,12:32-33.

[3]陳志祥.加強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提高語文教學實效性———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踐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J].小學生作文輔導(教師適用),2012,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