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融入高校美術教育的路徑
時間:2022-08-22 16:22:38
導語:課程思政融入高校美術教育的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將思政教育融入美術教育全過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該文以課程思政融入高校美術教育為切入點,通過對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思政理論內涵的剖析、現(xiàn)狀的思考,從教師層面的課程觀、學生層面的人才觀入手,提出“道”與“術”兼修、“德”與“藝”并重的美術教育課程思政價值;同時,從教師觀念的轉變、教學內容的篩選、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實踐創(chuàng)作的引導四個維度提出課程思政融入高校美術教育的具體路徑,以期更好地促進美術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關鍵詞: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思政;立德樹人
美術教育的以美育人功能不僅能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感知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觀念,而且能塑造學生積極向上的內在品格。因此,美術與思政諸多教育理念有吻合之處,二者的結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自2020年《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發(fā)布后,諸多高校美術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學領域的專家探尋如何將思政教育融入美術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文章通過對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思政理論內涵、現(xiàn)狀的思考,系統(tǒng)闡明課程思政融入高校美術教育的雙重價值和四條路徑,以此實現(xiàn)美術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協(xié)同育人、同向同行,將思政教育貫穿美術教學的全過程,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著力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
一、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思政的理論內涵與現(xiàn)狀思考
課程思政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施教主體在各類課程教學過程中有意識、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營造教育氛圍,以間接、內隱的方式將施教主體所認可、倡導的道德規(guī)范、思想認識和政治觀念有機融入教學過程,并最終傳遞給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主體,使后者成為符合國家發(fā)展要求的合格人才的教育教學理念”[1]。究其本質,就是要讓各學科領域的教師在專業(yè)課教學中積極主動地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使思政理論課與非思政領域的專業(yè)課齊頭并進,共同發(fā)揮思政教育的作用,從而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美術教育課程思政與以往的思政課程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相同的是,二者的主要意圖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從而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同的是,美術教育課程思政并非單純的思政理論教學,教師需要積極探索美術專業(yè)課中可開展思政教育的路徑、渠道等,在專業(yè)課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學生對美術知識與繪畫技能的學習,而且要注重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促使思政教育與美術專業(yè)課教學有機融合、互相支撐,讓學生在專業(yè)課的學習中受到思政教育的潤澤,將思政視為一種認識論、方法論,更好地領悟美術教育的育人真諦,從而培育出既有藝術水準又有高尚人格的高素質藝術人才。2020年,《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針對藝術類專業(yè)的課程思政建設,明確指出“要在課程教學中教育引導學生立足時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和創(chuàng)作觀。要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積極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引導學生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增強文化自信”[2]。自此,高校美術教師圍繞課程思政這一主題,結合任教課程、學科基礎等諸多現(xiàn)實要素展開思政教育研究,深入探究課程思政實施的必要性、重要性等,同時系統(tǒng)性地闡釋課程思政的育人模式、方法等。但實際的教學實踐依然存在部分薄弱環(huán)節(jié)。第一,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存在誤區(qū)。部分教師和學生更為關注的是專業(yè)技能的教學,在美術教學中往往忽視了思政教育。部分教師的思政教育能力相對不足,導致教學存在重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輕綜合性思政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問題。第二,美術教學內容與思政引領之間結合不夠緊密。部分教師在美術教學中更關注技法講解與理論知識傳授,沒有充分挖掘作品中蘊含的隱性思政教育元素。第三,課程資源開發(fā)的思政指向性不夠明確。以往第二課堂中的采風考察環(huán)節(jié)往往更為注重考察中的寫生創(chuàng)作,思政教育有所缺失。第四,實踐創(chuàng)作主題與思政教育的關聯(lián)不足。部分教師在實踐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更為關注的是學生繪畫技能、表現(xiàn)技法等造型能力的發(fā)展,創(chuàng)作主題與思政教育的結合不夠緊密。高校承載了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任務,將課程思政融入高校美術教育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體現(xiàn)。思政教育為美術教育提供了育人方向的指引,使知識與技能的傳遞以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引領更為緊密地結合,避免了專業(yè)教育與思政教育“兩張皮”的問題。同時,美術課程為思政教育拓展了育人渠道與范疇,為思政理論課增添了新的生命力,不僅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建設的深化革新,而且為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藝術人才提供了新的可能。
二、課程思政融入高校美術教育的價值
1.明確“道”與“術”兼修的美術課程觀中國古代“道”與“術”的概念屬于哲學的范疇?!暗馈狈褐杆枷胗^念、意識形態(tài),“術”泛指方式方法、技術手段。將課程思政融入高校美術教育,要求美術教師不僅關注美術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而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進而明確“道”與“術”兼修的美術課程觀。這為高校美術教師開展教學提供了方向性指引。美術教育與其他學科一樣肩負著為國育人、育才的責任。美術教育的育人路徑主要通過以美育人的方式實現(xiàn)。因此,美術教師要注重思想教育與技術教育的平衡,在為學生傳授美術理論知識與專業(yè)創(chuàng)作技能的同時,也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感知、對美的追求、對美的表達,更為重要的是對學生開展?jié)撘颇乃颊逃?,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這樣,學生在美術學習中不僅可以提高藝術素養(yǎng),而且能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將課程思政融入高校美術教育,一方面有助于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施,另一方面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明確的課程觀范式。這也意味著美術教師的教學需要從技能傳遞轉變?yōu)樗枷胍I,注重思想性與技藝性的協(xié)調統(tǒng)一。教師應在正確的政治立場、政治方向的引領下積極探索美術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以課程為媒介,促進學生美術人生觀、審美觀的正向發(fā)展,從而有效避免美術教學中知識傳遞與思政引領之間的割裂。2.完善“德”與“藝”并重的美術人才觀文藝在社會風尚、大眾審美的引領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藝術人才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是不可忽視的。高校培養(yǎng)的高素質藝術人才不僅應具有扎實的美術專業(yè)技能,而且要具備正確的思想觀念、良好的道德水平、豐厚的文化底蘊,還要德藝兼?zhèn)洌浴暗隆睘榱⑸碇?。當代美術生往往具有個性獨立、思維活躍、實踐創(chuàng)造力強等諸多特點,但部分學生對思政教育領域的關注不足。因此,當代美術生更需要重新審視與思考“德”與“藝”并重的美術人才觀,將其作為自我行為的標桿、發(fā)展的向導。將課程思政融入高校美術教育,可推動學生人格的正向發(fā)展,引導其樹立正確的美術學習目標和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此使學生對各種文化思想、觀念等都有更為客觀的思考與評價,進而保持認知的獨立性,努力成為服務社會、服務大眾的高素質藝術人才。
三、課程思政融入高校美術教育的路徑
1.觀念的轉變:強化美術教師的思政教育意識與能力教師承擔著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的重要任務,同時也是將課程思政融入美術教學的重要實施者。在以往的教學中,談及思政教育,一些教師會認為這是思政專任教師、輔導員等的工作,部分教師甚至會產生一定的抗拒心理,其實這都是對課程思政的錯誤認知。因此,美術教師必須轉變觀念,強化自身的思政教育意識與能力,重新審視當代美術教育教學。這也意味著教師不僅要具有開展美術教育課程思政的意識,而且要具有將課程思政開展好的能力,意識與能力缺一不可。在強化美術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層面,教師要轉變“重專業(yè)輕思政”的觀念,自覺學習課程思政的相關文件,努力提升思政教育素養(yǎng),從而平衡知識傳遞與思政引領之間的關系。同時,學院及學校等校內各部門要注重引導教師課程思政意識的養(yǎng)成,如,從教學大綱的制訂、教案的編撰、課程評價的考核等多方面、多領域、多維度提高課程思政評價的占比,以規(guī)則的制定、政策的引領營造全員課程思政的良好氛圍。在強化美術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層面,學校要主動開展教師思政教育能力提升的相關業(yè)務培訓,邀請校內外的思政教育領域專家舉辦專題講座,幫助教師了解最新的思政教育理論,著力提升其課程思政的學科建設能力。同時,教師應主動與學校的思政教師積極交流,避免孤立的同學院、同領域、同教研組內部交流,打破不同學院、不同學科領域之間的壁壘,合力構建課程思政共同體。2.內容的篩選:挖掘紅色美術作品中的隱性思政精神紅色美術作品具有旗幟鮮明、內涵深刻、思政教育意味濃厚等諸多特點。紅色美術作品不僅是對社會發(fā)展歷程的折射,而且是對不同時期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反映。這些作品不僅蘊含了畫家崇高的藝術追求,而且蘊含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與家國情懷,對社會文化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在教學內容的篩選上,美術教師應更有意識地將此類作品引入課堂教學,深入挖掘作品中的隱性思政精神。如,徐悲鴻創(chuàng)作的《愚公移山》就是比較典型的紅色美術作品。畫家以“愚公移山”的神話故事為創(chuàng)作題材,表達中國人民在抗日戰(zhàn)爭中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的精神,試圖以愚公移山的堅定信念鼓舞大眾。徐悲鴻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曾前往多個國家舉辦畫展,不僅在作品中表達了自己的愛國情懷,而且用行動踐行了自己的愛國熱情。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合理選擇相關美術作品并引入課堂教學,通過挖掘這些作品中的隱性思政精神,可以使學生對于作品的解讀不僅僅局限于藝術特點、表現(xiàn)手法等,還可以深入探索作品背后的愛國情懷、奉獻精神等思政意涵和文化意蘊。通過這種隱性的思政教育熏陶,教師可讓學生在理解作品形式美的同時,深刻體會作品的精神內涵,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政素養(yǎng)和道德水平,更好地促進美育與德育的融合。3.資源的開發(fā):探索區(qū)域文化與思政元素的結合點將課程思政融入高校美術教育,不僅要關注以課程教學育人,而且要關注以文化育人。教師合理開發(fā)區(qū)域特色文化資源,探索區(qū)域文化與思政元素的結合點,選取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區(qū)域文化遺址,以第二課堂藝術考察的形式帶領學生探尋遺跡,引導學生通過沉浸式藝術體驗感受區(qū)域文化的獨特魅力,不僅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對區(qū)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意識,而且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對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區(qū)域文化遺址進行實地考察,帶來的教學效果是架上繪畫實踐與理論講授難以相比的。如,在考察陜西霍去病陵墓雕塑時,學生不僅可以欣賞石雕的造型美感,而且能深入體會霍去病英勇無畏、保家衛(wèi)國的精神。學生在考察故宮建筑時,不僅可以進一步理解古代“居中為尊”的建筑布局思想,而且能深刻感受到古人的工匠精神。諸如此類的區(qū)域文化遺址還有很多,如湖北武當山的武當文化、甘肅敦煌莫高窟的敦煌文化等。學生在考察歷史文化古跡的過程中,從以往游覽時的觀光欣賞上升到在教師引導下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體悟,更有利于堅定文化自信。文化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區(qū)域文化中的革命遺跡、名勝古跡等都可以作為思政教育的課程資源。這些區(qū)域文化資源不僅是中華文明的歷史寶庫,而且是學生認識歷史的有效途徑。學生通過優(yōu)秀區(qū)域文化的浸染,不僅可以提高自身修養(yǎng)、開闊個人眼界,而且能豐富內心世界、陶冶藝術情操,從而身體力行地成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弘揚者。4.創(chuàng)作的引導:促進主題藝術實踐與思政視域融合美術專業(yè)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學科,既有美術史論的理論學習,又有實踐創(chuàng)作的技能學習。美術理論與繪畫技法的學習最終要落地于實踐創(chuàng)作。專業(yè)實踐教育不僅有助于幫助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相融合,而且有助于培育學生的創(chuàng)意思維和實踐能力。因此,教師應利用這一特點,積極促進主題藝術實踐與思政視域的融合,在實踐創(chuàng)作中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將創(chuàng)作主題與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社會熱點問題、時代發(fā)展的主流議題等相結合,讓學生在當代語境的創(chuàng)作中對思政教育有新的認知和體悟,幫助其樹立正向的創(chuàng)作觀、藝術觀。如,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這一重大歷史主題進行創(chuàng)作,利用國畫、油畫等繪畫方式謳歌黨的百年歷史,歌頌黨的豐功偉業(yè),使學生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繁榮盛世。通過將思政取向、價值觀念等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實踐化總結與提煉,亦是一次有效的實踐育人思政教育活動。在學生搜集素材和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對社會主流文化、時代精神的再思考,讓思政教育更好地內化于學生心靈,有效避免學生在以往實踐創(chuàng)作中思政意圖性不足的問題。同時,在作品評價中,教師也應更有意識地將思政這一考核標準融入評價標準,提高思政屬性在作品評價中的占比,推進思政教育與美術教育協(xié)同育人。
結語
文章探討了課程思政的定義與本質,明確了美術教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之間的關系,并分析了其發(fā)展要求、現(xiàn)實問題以及主要意義,進而從教師層面與學生層面的課程觀、人才觀提出了美術教育課程思政的價值,為教師教學、學生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礎上,文章從教師觀念、教學內容、課程資源、實踐創(chuàng)作四個層面提出了課程思政融入高校美術教育的具體路徑。教師首先要強化自身的思政教育意識與能力,其次要注重挖掘教學內容中紅色美術作品的隱性思政精神,再次要積極探索區(qū)域文化與思政元素的結合點,最后要著力促進主題藝術實踐與思政視域的融合。筆者通過探析課程思政融入高校美術教育的路徑,試圖為當代高校美術教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一定的借鑒,以此充分推動美術教育與思政教育協(xié)同育人,更好地構建美育與德育相統(tǒng)一的育人體系。
參考文獻:
[1]田鴻芬,付洪.課程思政:高校專業(yè)課教學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J].未來與發(fā)展,2018,42(4):99-10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2-07-20].
作者:劉宇家